廊坊農民發明家蘇志英七旬不輟繼攀科技高峰
長城網廊坊5月8日電(任曉燕記者劉振山)廊坊市文安縣安里屯冷拉鋼材廠技術廠長蘇志英研制的一項新技術——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制造技術近日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該技術世界領先,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蘇志英,文安縣灘里鎮安里屯村人。他是一個農民,也是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工程師。他文化水平不高,卻在科研的道路上奮力跋涉,成為地地道道的“農民發明家”。 蘇志英工作照。任曉燕攝 好琢磨愛鉆研,3個月攻關獲尤里卡發明獎 1987年,蘇志英作為村拔絲廠代表到首鋼參觀。發現那里的圓鋼一道工序下來就變成了六角鋼。他想看個究竟。可對方說該技術的轉讓費要兩萬元,還不保成功。幾經琢磨,蘇志英還是決定將該技術買下來。 回到廠里,人們問他得了啥寶貝,他一拍衣兜:“得了一張寶圖!” 當他把那張勾畫著一個梅花模樣的模具圖紙展開時,大伙不約而同地瞪大了眼睛:“兩萬元就換來這么張破紙片?” 蘇志英什么也沒說,一連幾天不出門,把新型模具搞出來了。結果,新工藝使每噸冷拉鋼的加工費由171.17元降到57.5元,不足百天,增加利潤10.3萬元,扣除買圖紙的兩萬元,凈賺8.3萬元。 “六角鋼一次冷拉成型,方鋼行不行?”蘇志英又突發奇想。他以冷拉方鋼為課題,夜以繼日地攻關和試驗。圖紙設計好了,模具制成了,又開始拉拔試驗。一次、十次、百次、千次,經過一點一滴地積攢,細心地揣摩研究,經過連續3個月的攻關,終于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了冷拉方鋼一次成型新工藝。 該新工藝冷拉鋼道次變形率達48.3%,超過世界上36%的最高記錄。拔制效率提高2至5倍,噸鋼費用降低了106元。據有關專家估算,如果全國采用這項冷拉新工藝,僅解決切削造成的浪費一項,每年節省鋼材1200萬噸以上。節省下來的煤、電、酸等更是一筆可觀的財富。1988年,國家科委把這項成果推薦到在布魯塞爾舉辦的第三十七屆世界發明博覽會,蘇志英由此獲得了那屆博覽會的尤里卡發明獎金獎。 不斷革新創造,多項發明專利相繼誕生 在科技攻關中增長了見識,得到了實惠,蘇志英發明創造的欲望更加強烈。此后的十多年間,華北地區堪稱一絕的50噸大型冷拔機,造出來了;精密的電火花穿孔機、線型切割機誕生了。4臺發電機組巧妙連接,根據各個車間用電情況自動開啟、關閉,既不會大馬拉小車,又能保障足額供電,更是蘇志英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還有那造型別致、節能高效的“鴛鴦爐”、運行自如的大天車,以及那幾百種型號各異、硬度非凡的冷拉模具,無一不凝聚著蘇志英的汗水。獨具匠心的冷拉齒輪坯料工藝及模具;冷拉蝶形鋼、菱形鋼、梯形鋼一次成型……先后8項發明專利使蘇志英多次獲得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也給冷拉廠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從蘆葦獲靈感,研究出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制造技術 文安縣是全國聞名的膠合板生產基地。近幾年來,如何既滿足裝飾市場對人造板品種、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又能使寶貴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成了蘇志英新的攻關課題。 2012年盛夏,蘇志英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發現我國多地盛產竹子,如果能用竹材代替木材,既可以提高竹農的經濟收益,又可以使我國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蘇志英設計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竹基纖維復合材料。該材料可以使竹材的附加值提高5倍以上。 但由于竹子的內外表皮難以去除,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復攻關中,幾棵不起眼的蘆葦讓蘇志英迸出了靈感的火花。 文安歷史上盛產蘆葦。蘆葦手指般粗細,水鄉人用刀一根根劈開,經過浸泡、碾壓后,破壞了細胞的內部結構,硬邦邦的葦片變成柔軟、修長的葦篾子,任你織席編簍。 按此原理,蘇志英很快研制成功了竹材去青、去黃疏解機。該機械解決了竹材內外表皮的去除難題,經過該機械加工后的竹材內部細胞被破壞,但又不影響其纖維層的韌性,再經過組坯、施膠、熱壓后,一張張既不變形翹曲,膠合力強,橫向、縱向靜曲強度都好的符合國家標準的竹材人造板就制成了。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認定,這種人造板比傳統的竹制人造板更堅固耐用,是室內裝修、戶外風電領域、公園棧道、包裝建筑運輸等領域的上佳人造板材。 目前,高性能竹基纖維復合材料制造技術已在國內多個領域得到初步試用,在全國建成了5條示范生產線,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項目已獲得了20項國內專利,并申請了6項國際發明專利,是目前我國林產工業中擁有專利最多的項目。獲得了中國林業最高獎勵——“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技獎”,同時也是2013年度國家林業局唯一推薦的國家發明獎項目。 |
關鍵詞:蘇志英,農民,發明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