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奏兩樂器 手抄四大名著 文安掃街的奇老漢
史寶忠一邊吹口琴,一邊拉二胡。任曉燕供圖 長城網廊坊5月1日電(任曉燕 記者 劉振山)自學二胡、口琴、秦琴、笛子葫蘆絲等樂器不稀奇,能同時演奏口琴和二胡就稀奇了;農村老漢苦練書法,能寫出一手漂亮的硬筆楷體也不稀奇,能堅持30年將四大名著448萬字抄寫完就稀奇了。如果這兩件稀奇事同時發生在一位農村老環衛工身上,每個人可能就會對這位“掃街老漢”的“文藝范兒”感興趣了。 文安縣辛莊管區于屯村的史寶忠身上集合了上面提到的“文藝范兒”,他今年57歲,是文安縣辛莊管區于屯村人,只是文安縣環衛處的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 4月30日,記者多方聯系,走近這位隱藏于市井深處的奇人,傾聽他的文藝夢想。 年輕時就有個文藝夢 走過一片喧鬧的人群,完成了早晨的清掃工作,史寶忠像往常一樣坐在了文安縣政府大樓前廣場的臺階旁,拿出心愛的樂器——二胡和口琴,有板有眼地開始演奏熟悉的曲目,《走進新時代》、《咱當兵的人》、《回娘家》……一首首曲子,吸引了不少人在旁邊駐足。 為了能將二胡和口琴配合好,史寶忠先是發明了一個將兩種樂器連接在一起的方法,用一根鐵絲一頭綁在二胡上,另一頭綁一個書夾,夾住口琴,這樣就能將口琴固定住。“將兩種樂器固定好之后,我就開始每天練習。兩種樂器同時演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心二用。開始的時候,口琴吹對調了,二胡就拉不出聲音,二胡能拉出聲音,口琴又吹錯了,總是無法搭配。”就這樣,史寶忠苦練了三年,每天都要練習至少5個小時,終于將兩種樂器完美地搭配起來。 為什么會喜歡文藝,老人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歷,“高中時我就在學校參加了宣傳隊,那時候學說快板、組織樂隊、伴奏隊,還曾參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在隊里自學了二胡、口琴、秦琴、笛子、葫蘆絲。后來雖然宣傳隊解散了,可就是因為這段經歷,我覺得自己與文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個夢堅持了三十年 盡管史寶忠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可是談到年輕時的夢想,他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年輕時我曾經立下志愿,用一生的經歷手抄完古典四大名著。沒想到這一抄就是30年,30年間的辛苦與淚水只有走過的人才能體會。” 1992年,史寶忠帶著他抄完了的兩部古典名著走進了中央電視臺。他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時間有很多人慕名找到他,請他寫字,為他提供工作。對于一個農民來說,每一個機會都十分難得。而這一切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的夢想是將四大名著全部抄完,當時只抄完了兩部,如果我接受任何一份工作,那我的時間就沒有現在這么充足了,恐怕也就完不成這個夢想了。” “30年間我走到哪兒寫到哪兒,下地干活休息的時候就把紙拿出來放在地上寫一會兒,晚上吃完晚飯沒事了我都要寫到后半夜。就這樣,一邊練習一邊抄寫,2009年,我終于抄完了四大名著。” 史寶忠的手抄體四大名著共用紙800余張,每張紙寬0.8米,長1.2米,每張40列,每列140字。他的作品也受到專家表揚。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書法系列講座主講楊再春同志曾為他題字:“洋洋萬卷字,筆下可生風”。中央電視臺文化生活欄目曾拍攝專題片記錄他的手抄名著。 一直沒能將書裝訂是他心中遺憾 在墨與白的流動交織中,史寶忠就這樣度過了三十載。寒來暑往,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在臨帖、習字中度過。書法對他來講,早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就像不吃飯會餓一樣,一天摸不到筆桿子就很難受。”也正是這種發自心底的熱愛,他一直延續著那份最樸實的執著,走出了人生一段又一段的輝煌。 雖然完成了年輕時的夢想,但新的難題又擺在了他面前。“如果不能把書裝訂好,這些就只能是一堆廢紙,沒有任何價值。由于這些作品紙張太大,我不清楚應該如何裝訂,也不知道需要多少裝訂費用。” 雖然喜歡寫字,但這么多年來,史寶忠從沒有靠寫字獲得過任何經濟上的回報,他與家人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老伴王慧敏用三年的時間繡成了一幅六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希望有人能買下它,老兩口打算用這筆錢將書裝訂上,真正實現史寶忠的夢想。
|
關鍵詞:廊坊,文安,文藝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