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集中報道塞罕壩機械林場先進事跡
中宣部4月28日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先進事跡后,4月30日至今日(5月2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中央新聞單位,集中向廣大讀者、觀眾和聽眾介紹了塞罕壩三代人同土地沙化頑強抗爭,在荒原為京津阻沙源的感人故事。 《人民日報》今日刊發題為《河北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荒原上筑起綠色長城》的通訊,講述了塞罕壩創業者在杳無人煙、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的高寒沙漠地區白手起家,最終營造起112萬畝林海的故事,并強調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對于京津的重要生態意義。該報配發《任何時代都需要艱苦奮斗》的短評指出:“塞罕壩幾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堅強意志。任何時代都需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在新時期,我們依然需要這些時代楷模激勵我們勇往直前。”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軀同土地沙化頑強抗爭,創造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奇跡,鑄就了可歌可泣的詩篇。”新華社4月30日播發題為《塞罕壩:三代人綠色接力52載百萬畝高寒荒漠變林海》的通訊這樣贊嘆塞罕壩人。配發的短評指出:“守著100多萬畝、林木總價值40多億元的森林資源,新時期的塞罕壩人沒有固守‘乘涼’思維,沒有躺在創業者譜寫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而是繼續綠色接力,思考著如何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其更大的生態效益。塞罕壩人這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值得各行業學習借鑒。” 中央電視臺4月30日的《焦點訪談》以《塞罕壩上的堅守》為題,通過塞罕壩機械林場望火樓上夏煥新、王坤霞夫婦的日常生活,生動展現了塞罕壩人在壩上高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表現出的堅韌不拔、艱苦創業、默默堅守的頑強意志和高尚情操。 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分別從不同角度報道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先進事跡,多形式、多側面向人們詮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先進群體愛國敬業、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科學求實、爭創一流的拼搏精神,堅韌不拔、善作善成的進取意識和使命至上、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 |
關鍵詞:塞罕壩機械林場,先進事跡,勞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