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 河北企業“淘智”京津正當時
-快評 技術轉化應常態化 雖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尚未出臺,但北京已明確將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城市戰略定位之一,作為京津冀區域創新的高地,北京的技術力量對促進整個區域產業發展的作用無疑是難以替代的。 對于河北來講,要實現利用北京這一創新平臺發展自己,就需要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通過市場的手段讓聚集在京津兩地的科技人才資源更多地向周邊流動;通過制度性的安排為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提供“綠色通道”,讓技術轉化實現常態化;需要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搭建一體化的京津冀科技對接平臺。京津科技成果能否更多、更順利地在河北轉化,也是衡量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 機遇面前,進一步喚醒河北企業的創新意識顯得頗為緊迫。記者連日來的采訪發現,在我省,盡管有一批企業從京津獲取了想要的技術成果并轉化創造了財富,但同時有不少企業卻依然停留在樂享目前滿負荷生產的現狀,失去了當初創業的激情和更高的志向。“有一百萬的訂單,就建一個廠。獲得一個技術,就建一條生產線。”這樣無計劃性的短視行為最終讓中小微民營企業原地踏步,逐漸落后。 “踏入功能性薄膜生產行業,就意味著永遠不停地往高精尖的方向鉆。”河北鎧朗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正由于這種創新意識,使“鎧朗人”一直走在“淘智”的道路上,保持該行業領軍企業的地位。 其實,校企技術合作的模式無非有兩種,第一種是科研院所提供已有的研究成果供企業引進孵化,第二種是企業基于市場判斷給科研院所提需求。在校企技術合作之初,企業往往以第一種合作模式起步,不斷積累實力,而到了一定階段,轉而以第二種為主,畢竟,企業保持著對市場最敏銳的感知。這種雙向的合作模式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建立起常態化的溝通機制,最終實現雙贏。 京津冀協同發展,我省民營企業可發揮重要作用,而“淘智”京津,對于研發力量薄弱,尚需借力的河北中小微企業,也是發展壯大的一條捷徑。記者王博 |
關鍵詞:京津冀,企業,淘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