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 河北企業“淘智”京津正當時
閱讀提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也為京津“智庫”為河北所用提供了機會。 面對京津尤其是北京的要素外溢,我省如何把豐厚的技術、智力資源變為產業力量,需要廣大企業拿出實際行動促進更多京津技術在河北轉化。 而從目前我省個別中小微民營企業進行中的“淘智”歷程來看,我省仍需在擴大企業視野,培育技術轉化能力以及建好對接平臺等三方面下功夫,才能找到京津冀技術合作更多的共振點。 北京科研成果期待轉化更便利 一家40余人的小型民營企業卻頻頻接待北大、中科院的知名專家,“小廟”緣何能引來多路“神仙”? 4月18日上午,位于靈壽工業園的河北鎧朗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中科院新材料研究所的4名專家,這是近一個月以來到訪該公司的第三批北京專家。 “功能性薄膜是技術驅動型行業,目前,該行業在我國還處于初始階段,要想實現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著眼于孵化最新的研究成果,搶占制高點。”公司工程部經理喬嶺民說,“四月初,我們主動聯系中科院專家來企業做指導,沒想到,專家們爽快地答應了。” “昨晚剛從寧波趕回北京,今天一早,坐高鐵一個小時就來了。”一名專家說,距離近是北京專家愿意來河北考察指導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次考察收獲頗豐。”喬嶺民高興地說,“初步計劃要派駐兩名專家到企業來指導生產,下一步再確定長期合作戰略。” 多年來一直與天津大學進行技術合作的河北三農農用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書延也有切身體會。 目前,我國農用化工研究的優勢學科南在浙江大學,北在天津大學,該公司一直鎖定天津大學聯合實驗室作為主要研究機構與戰略產品研發平臺。 “從交通上來說,驅車從石家莊到天津不過三四個小時,研究器材的運輸很方便。”劉書延說,“地緣的優勢使天津的專家也很愿意與我們合作。” 河北企業能從京津拿到技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公司下一代的主導產品會集中在可控光薄膜上,這也是我們技術引進的成果。”河北鎧朗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劍回憶說,“2012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接到靈壽縣發改部門一個項目對接會的電話通知,在一份匯集了上百個對接項目名單的最后一頁,我們發現了北京大學材料學院關于可控光薄膜的研究項目。” “當時,公司一名臺灣專家眼前一亮,他在南方接觸過這個項目,預計未來市場前景廣闊。”尹劍如獲至寶,馬上聯系了北京大學校內專利技術推介組。 “用北京大學專家的話說,當時這個項目小試成功之后‘鎖在實驗室已經一年多了’,我們主動找上門來,他們自然很愿意合作。”尹劍說,“有時候,‘引智’就是海淘的過程,北京產出的最新科研成果太多了,企業根本淘不盡。” 據媒體報道,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誕生約兩千項研究成果,但真正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還不到10%。 一方面是北京大部分科研成果鎖在實驗室,乏人問津;另一方面是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一直在技術低端打轉,轉型升級找不到技術拉動,互補型的利益訴求為啥不能一拍即合? 專家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將為河北企業“淘智”京津創造更為便利的外部條件,“只要河北企業放開眼光,提升創新意識,完全能夠享受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紅利。” |
關鍵詞:京津冀,企業,淘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