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民間紙扎“醮花”要申遺
在趙縣南南馮村,有一種叫做“醮花”的民間紙扎藝術,已經傳承了600年。81歲的邸鳳珍老人就是制作“醮花”的高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將這門制作手藝申請為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醮花”,了解已經傳承了600多年的風俗。 絕美“醮花”存世僅四天 3月19日,農歷二月十九,是趙縣南南馮村一年一度的廟會,據說這天是傳說中的南海老母生日。主街道上人頭攢動,各種小商品攤點星羅棋布,大戲臺上絲弦唱得正酣,村邊的觀音堂前鼓樂喧天,各村的廣場舞你方唱罷我登場,廟會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群眾前來觀看。據說,這廟會是專為南海老母賀壽的,倘若走馬觀花般地打量南南馮村的廟會,似與其他村莊并無不同,無非是搭起戲臺子,唱個三五天的戲,有燒香許愿的,有游玩觀光的,也有到這難得的廟會上購物的。但是,只要潛下心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廟會的獨特之處———除了戲臺、廟宇之外,這里比其他廟會多了一處“醮花”花棚。 此前幾天,村里早熱鬧起來,請戲班搭戲棚,請閨女叫女婿。至于村里那些制作“醮花”的高手就更加忙碌了,“醮花”的形狀類似宮燈,花團錦簇,用作善男信女的供品。趕廟的人們為了祈求富貴,往往要在供奉的老母塑像前燒香許愿,一旦遂了祈愿,是要還愿的。而在南南馮的廟會上,還愿不需要金銀,只在神祗前供上手工制作的“醮花”即可。各種精彩絕倫的“醮花”從農歷二月十六擺入花棚,到二月十九焚花,存世僅僅四天時間,甚至很多人都感慨“這么精美的藝術品燒了有些可惜”。 “醮花棚”里最熱鬧 “醮花蜜花手藝精,紙扎面點各有形。祭祀祈福迎廟會,惟愿盛世享太平。”這是當地人贊美“醮花”的一首詩。有趣的醮花花棚,搭在了廟的東側,大棚長有十余米,寬五米左右,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醮花”。這些“醮花”高1.8米,有的狀若亭閣,有的類似寶塔,有的形如宮燈。四角懸掛流蘇,點綴著元寶、制錢、荷花、壽桃等吉祥飾物,寓意招財進寶、四時吉祥。制作醮花涉及美術、剪紙等多門類技藝。坐在花棚里迎來送往的邸鳳珍81歲,和60歲的宋計花是“醮花”的制作者,她們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制作“醮花”供佛。 傳統的南南馮廟會還有個名兒叫“老閨女廟”。廟會期間,出了閣的閨女,不論嫁到哪兒都必須回娘家團圓,看大戲、逛廟會,敘親情,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著。1956年發大水沖毀了廟,打這兒起,扎“醮花”的習俗也斷了。1988年,邸鳳珍等幾位老人湊磚將廟修了起來,規模逐年擴大。1991年,建成大廟后,又恢復了扎“醮花”。 邸鳳珍告訴記者,建成大廟的第二年,“醮花”棚里有了傳統的“蜜花”,它是“醮花”之魁,擺在花棚沖門顯要位置,個頭最大,形也最美。 花棚是最熱鬧的所在,參觀者來往不斷。一條橫幅懸掛在花棚一側“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民間藝術。”與花棚里精彩的各式醮花交相輝映。花棚迎門擺放著兩尊“蜜花”,其他30多尊全為“醮花”。 “蜜花”是“醮花”的一種,用蜜水和面,每個蜜花用白面八斤,蜜一斤,和好面搟成不薄不厚的面餅,然后在面餅上刻梅花、海棠、葡萄等簡單的圖案,根據‘醮花’花孔的大小裁剪出合適的面餅,再放入香油鍋里炸焦。固定在‘醮花’上,一大盞‘蜜花’算是做好了。按照流傳下來的規矩,像這樣的‘蜜花’每年要做兩盞。 焚花祈福代代相傳 村民張俊紳介紹說:這座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代。老年間,廟里供奉了一尊漢白玉觀音,民國初年,洪水泛濫,廟宇被毀,南南馮村信眾,才將廟宇遷到村內。扎‘醮花’的風俗自建廟就有之。農歷二月十六‘醮花’入棚。農歷二月十九中午,善男信女從花棚里將醮花一個個抬出來,送到廟前一個自然形成的大坑里。12時點火升天,場面十分壯觀。祈福的婦女們祈求四季平安、消災免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焚花結束時,無論大人小孩都爭搶‘蜜花’吃。 據介紹,目前“醮花”民間紙扎藝術已是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邸鳳珍老人等工藝傳承人的心愿是將這項藝術申請為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讓這項神秘的藝術和風俗走進更多的人的視野。 傳統廟會融入文化元素 南南馮廟會書畫展是一場書畫的“饕餮盛宴”,眾多書畫愛好者揮毫潑墨,成為該廟會的又一亮點。 南南馮村廟會書畫展由來已久,早在1988年就開始舉辦,至今已有26年歷史。每年廟會期間,本村愛好書法繪畫的群眾匯聚一堂,分享作品。在村小學里,書法愛好者們布置了兩間展廳,村民的作品就掛在墻上展覽,其中有岳飛的滿江紅,王羲之的蘭亭序、山水花鳥繪畫以及一些碑帖臨摹等等,品類繁多,畫風各異。今年81歲的張俊紳原籍是南南馮村,現居住在北京豐臺,他是北京書法協會會員,每年南南馮廟會書法展期都特意趕回來參加。南南馮村還成立了書畫協會,參加人員40多人,他們的一些作品還在國家、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村民陳勝杰除了在家種地的收入外,每年通過書畫創作還能增收7萬多元。 |
關鍵詞:醮花,紙扎,申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