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土樓”村之嬗變:新民居建設就要強富美
村里人在大棚干活每天能夠拿到至少60元。長城網 張世豪 攝 產業支撐:村民從“務農”到“務工”,月收入達2000元 “我65歲了,體格還好,總是閑著怕身子骨兒出毛病,不如找點活干。”26日,見到王栩時,他正在香菊大棚整修管道。 1980年代王栩學習過維修技能,他能維修電視機、收音機,還能修理水泵、潛水泵等用具。王栩利用自己的技能在大棚從事管道維護與修理、用電設備維護的工作,活兒并不是特別累,每年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土樓勝利村像王栩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大多都是一些40歲以上的婦女和老人。這些人一方面顧及家中的事務不能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屬于“剩余勞動力”——有時間和精力做點其他工作,但要照顧家中老小,工作地不能離家太遠。 用劉秀嶺的話說,村里需要產業來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孫少志創辦的廊坊遠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村里的“剩余勞動力”轉移了。 這家支撐村民從“務農”到“務工”的公司成立于2012年,公司與河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購買了馬占元教授為首的9位國內專家精心培育的享有專利的“河北香菊”品種。從每年3、4月份的平整地面,到開始種植,一直到成長中的掐尖、冬至日前后的采摘等環節都需要人手,而且這些工作對工人的技術要求并不是特別高,一年到頭都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目前,遠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建成120畝種植日光溫室連體大棚,另外的80畝連體大棚也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連體大棚。建設連體大棚的土地全部由原有的宅基地、大坑、荒地及廢棄地復墾而來。 目前,“河北香菊”大棚項目已經解決1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每年為他們帶去超過200萬元的收入。 據劉秀嶺介紹,目前正在著手建設擁有52個棚的蔬菜大棚,總占地面積將超過200畝,建成后不僅能解決一些村民的就業問題,采用村民入股的方式也將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我們那里的‘剩余勞動力’主要靠編藤椅來取得收入,但是跟這樣有產業支撐的村子差得很遠;而且新民居建設后生活條件也很優越。這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在土樓勝利村工作的永清縣北辛溜鄉南辛溜村的范志前說。 |
關鍵詞:土樓,新民居,美麗鄉村,廊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