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土樓”村之嬗變:新民居建設就要強富美
整齊的院落。長城網 張世豪 攝 長城網廊坊3月28日電(張世豪)土地置換“變”出600畝耕地; 取暖費用每平方米5元; 留守婦女、老人月收入能達到2000元。 這是來自廊坊市永清縣北街鄉土樓勝利村的新民居建設的數據。2010年以前,這里是當地有名的落后村;2010年后,成功的新民居建設讓村民過上了富裕殷實的生活。 2014年3月26日、27日,長城網記者來到土樓勝利村,進村入戶,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成就,透過新民居建設的經驗尋找巨變的原因。 土地置換:“變”出600畝耕地 “干了硬,濕了軟,不干不濕沒法弄。” 這是張鎖介紹土樓勝利村情況時說的順口溜。張鎖是土樓勝利村的包村干部,他從2000年開始包村至今。 “勝利村的土地屬于膠泥土,性黏,一旦下雨村里人就沒法出去,外面的人也甭想進來——路上的泥土太黏了。即使不下雨,外面的車進村難出村,街上那是一個亂呀。”張鎖回憶。 剛包村的時,土樓勝利村通往村外的路只有一條,而且穿過幾個村子和大片農田才能見到公路。新民居建設后,從三個方向均能出村,村里始發班車能直達廊坊市區。 村民委員會的辦公室掛著新民居建設以前的照片,照片顯示街道兩旁堆放著秸稈、垃圾,一些地方還長出了雜草,村民的房子掩映在雜草叢中。 “那時村民居住非常分散,二十多戶人家組成‘小西莊’,這個居民區距村主體還有一里多地。整個勝利村還被分割成五個生產小分隊。”75歲的村民劉紹峰說。不少地方是被大坑分割,一些土坑占地十幾畝,深有六七米,而且形狀多是不規則的,“有時串門、借用鄰居的工具還得繞很長一段路”。 村民劉強說:“以前要收齊電費至少得十來天,有時候需要半個多月;新民居建設后,大家住在一塊,大喇叭上一吆喝,兩三天就能收齊。” 由于居住分散,舊村占地達到567.7畝;新民居建設后,經過統一規劃,新村占地179.9畝,而實施土地復墾,將舊房宅基地、大坑、荒地以及廢棄地全部復墾,得到復耕土地超過600畝。 站在高處,一排排二層小樓次第鋪開:淡黃色的墻體,或藍或白的房頂組成了橫平豎直的別墅群,312套別墅整整齊齊地坐落著;走進村子,干凈整潔的硬化路面讓村莊顯得更為有序,主街道兩側繪制著24幅內容鮮明的道德漫畫,30個垃圾桶擺放在街道的兩旁,村東、村西還各設有兩個垃圾集中處理站。 |
關鍵詞:土樓,新民居,美麗鄉村,廊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