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時評】奶粉進藥店遇冷 監管還需發力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了率先開放奶粉銷售業務的幾家藥店,發現目前店內的經營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藥店自主售貨機前鮮有顧客駐足,而業務最初開通時,主辦方提出的與普通超市比起來,“品質更高”、“價格更低”、“安全更有保障”等“優勢”幾乎已不復存在。比起平均每天能夠賣出十幾罐的超市,某試點藥店銷售人員表示,在藥店內,一個月可能只能賣出4至5罐。(3月26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國內乳制品行業質量安全事件頻發,整個奶粉市場不容樂觀。目前奶粉的消費者主要是嬰幼兒家長,奶粉的質量關系到小生命的健康成長,國內奶粉的低生產標準讓人們稱為驚弓之鳥,選擇奶粉時是謹小慎微,甚至不惜花大價錢從國外代購。而此次的“奶粉進藥店”,政府也是抱著極大的信心和誠意作出的試點項目,但結果卻是事與愿違,這背后的原因,值得監管部門深思。 奶粉進藥店,是從國外引進的新型銷售模式,其初衷是想借助于藥店的質量監管比外面超市等完善,產品的銷售也更規范,消費者的信任度高,來扭轉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重拾消費者對國內奶粉市場的信心。然而,奶粉進藥店就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安全”的標準嗎? 奶粉從鮮奶加工成奶粉,中間環節眾多,怎能靠簡單的將奶粉成品放進藥店,披上“安全”的外衣,就能了事。藥店作為最終銷售的渠道,之前的生產環節并未參與其中,并不能擔保奶粉質量。加之,藥店售賣的奶粉品牌單一,付款方式復雜,消費者購買積極性不高,也是遇冷的一個原因。 作為監管部門,引進“奶粉進藥店”銷售模式,也是改善國內奶粉市場現狀的一種嘗試,其出發點是為廣大消費者能安心購買奶粉。但筆者認為,奶粉進藥店只提高了對最終銷售環節的監督,而從奶源到整個加工過程的監督尚顯薄弱,這也是奶粉質量好壞的關鍵之處。做好奶粉整個環節的監管,才能讓消費者對國內奶粉篤信。 奶粉進藥店也有其可取之處,畢竟藥店的銷售人員更加專業,但是必須保證奶粉無質量問題,藥店才能真正放開手腳。所以,如何確保奶粉的質量安全,改變目前奶粉市場的銷售狀況,監管部門還需再發力。(何小凝) |
關鍵詞:奶粉,藥店,遇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