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關注醫療改革與醫患關系
河北省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周偉文對醫患問題講述自己的觀點。攝影周國梁 主持人:您剛才也提到對于醫生和患者來說有一個根本訴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想治好病,其實他們根本利益訴求點是一樣的。 我們剛才談到醫患矛盾所反映出醫患雙方呈現的一種現象和心態,現在醫患矛盾如此突出,它的根源在哪兒?請省社科院發展研究所的周偉文所長給我們分析一下。 周偉文:我覺得目前存在的嚴重的醫患關系的現象,談到它的根源我覺得最根本的還是現行的醫療衛生體制引出了一些問題,至于其它的問題都是延伸的,都是次要的了,比如說相關的“以藥養醫”這樣的問題都是次要的。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出了問題以后沒有一定法律程序來解決,當然也有個別醫生醫德的問題,但最主要還是體制。按照一般的社會屬性來講,在醫療衛生這塊是有兩個屬性的,有一個是屬于基本衛生服務這塊,還有一個是多元化需求,需要走市場化的。這個問題我們在前些年進行醫療體制改革的時候,逐漸的屬于這種公益性的、公共服務這塊削弱了,削弱了政府應有的主導性的責任和對公益性的投入。由于這個問題的出現,就使得我們整個的醫療衛生體系出現了一種非常市場化的景象,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的競爭。這種公共產品它的基本特點是在受益方面的非排他性,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是最基本的。另外在消費方面的非競爭性,就是大家在消費的時候都是公平的,都是同樣的待遇和權力。 前些年政府向醫院投入少,給了醫院一些自主權,否則它無法生存,這就出現了很多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比如科室之間也要競爭,也要按比例提成,所以就出現了“以藥養醫”的情況。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制度性根源。從政府和國家的角度,它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是應該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的,從普通的病患的角度講,他當然希望是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好的衛生服務,按說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高度契合的,為什么不契合了呢?是因為我們國家出現了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當到達一定的社會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我們的一些政策,就不會像我們理想的那樣真正去為民眾服務,或者說是在一定的階段內會以效益第一這樣的一些原則來制定政策。比如說從患者來說,他付出了他家庭最主要的、或者全部的、甚至于超出了他家庭支出的費用來為家里的親人看病,還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他的那種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世界衛生組織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就是當一個家庭的自費的醫療費用這塊超過了非生存性費用的30%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家庭發生了災難性的醫療支出,對于中國的很多家庭來說都發生了這種災難性的支出,所以就是因病治貧的情況是很普遍的,對于農村更是如此,就是我剛才說的不僅僅是支出了他們家的大部分費用,甚至于超出了,甚至于他們家幾輩子都還不清的費用,所以這個問題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這就是我說的體制性原因。 這種體制原因造成“醫鬧”、醫患關系問題的出現,恰恰在我們國家法制不健全的領域里面,很多問題不是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尤其是時間長了以后,人們就對醫院對政府對醫生都產生了不信任感,覺得越鬧越可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比較扭曲的心理,越來越偏離法律解決問題的途徑,使這種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我說的出現了一種職業的“醫鬧”,這種職業的醫鬧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這種矛盾,更加使醫患關系扭曲,所以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 主持人:好,謝謝您。針對周所長的分析,也有一點剛才我們在下面溝通的時候也提到了,包括現在有一些媒體在報道醫患關系的時候,可能會沒有針對醫生本身特殊的情況來看,很大原因會抓住其中尖銳點來報報道,這對加劇醫患關系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朱主任,您再分析一下現在造成當前醫患糾紛多發、矛盾激化的原因有哪些? 朱會賓:首先我非常贊成周所長的觀點,我個人認為當前醫患糾紛多發、矛盾激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農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特別是我們國家確實存在著醫療資源不足和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對這個服務的需求。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應該說是突出的。現在,70%的高新技術設備和優秀衛生人才集中在只有少數人口的大城市中的大醫院,而我們在基層特別是農村,優質的醫療資源非常的不足。這是一個矛盾。 二是良好就醫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有序就醫秩序。致使一些常見病、多發病這些患者,我們叫小病,也紛紛到城市的大醫院,所以現在有些城市的大醫院確實是人滿為患,由于大量的患者都集中在城市醫院,可以說影響了它應有的作用。 三是醫患雙方溝通不夠充分。大醫院人滿為患,醫務人員負荷非常大,可以說是超負荷運轉,壓力過大,患者平均就診時間最短的只有幾分鐘,醫患之間缺乏充分的有效溝通。再加上確實存在著少數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差、服務質量低、能力低,服務態度不好,甚至是責任心不強,所以患者和家屬不滿意,也是引發醫療糾紛的原因之一。 四是醫療保障水平還是比較低。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包括商業醫療保險起步是比較晚的,籌資標準也是比較低的,總體保障能力和水平不高。從目前看,2011年全國有1.73億人次醫療費用支出超過家庭年收入的40%。患者看病自付比例較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那些錢也花了,但是病沒看好,人也沒了的患者家屬,極易與醫院產生醫患矛盾。 五是醫學的不完美性。無論是知識面、知識量和認識問題的深度、廣度,任何一個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這恰恰與疾病的不確定性、個體的差異性、一些疾病的不可預知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醫學是實踐科學和經驗科學,醫學技能都是對以前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醫學具有不完美性和滯后性特點,也不可能做到"藥到病除"。這也就是人們常說醫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的道理。 六是社會還尚未形成成熟的生命價值觀。一些群眾缺乏現代科學知識,尤其是缺乏醫學常識。有些人對醫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能用成熟的心態對待治療和死亡,對醫院和醫生抱有不切實際的苛求。一旦治療失敗,患者及家屬不能理性接受,抱以怨言辱罵和毆打,甚至傷醫殺醫這些極端行為的發生。 七是也確實存在一些地方黑惡勢力作祟。醫患矛盾從表面看是發生在醫院,是醫生和患者的糾紛,但是從深層次看是社會矛盾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反映。目前,一些地方的黑惡勢力,利用醫療糾紛,尋釁滋事,擴大事端,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職業“醫鬧”,進一步加劇了醫患關系的惡化。今年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任何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處理,而且這次“兩會”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為六處重要修改之一寫進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 |
關鍵詞:醫改,醫患,醫療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