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敢看病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說從醫好,誰解其中味?”在一篇題為《一個醫生的自白:對不起,我們醫生治不好中國人!》的網文中,一位80后醫生借曹雪芹先生之語,道出了自己的從業辛酸。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看病經歷了從“求醫”到“就醫”觀念的轉變,也正是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醫患關系開始從“平和”到“緊張”,以至于發展到目前“惡化”的程度。 近期,全國連續發生多起暴力傷醫事件:黑龍江齊齊哈爾北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孫東濤在接診時,被患者用鐵棍猛擊致死;河北易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李愛新在寫病歷時,被患者用刀割破喉部致傷;廣東一患者在醫院死亡,家屬100多人押醫生游行等等。 淋漓的鮮血,一次次染紅白大褂,醫者痛心,社會震驚,醫患關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霧霾”。醫療風險已成為醫院的頭號危機。現在醫院的院長們普遍有“三怕”:一怕要命、二怕鬧事、三怕賠錢。醫院和醫生普遍感到的壓力,使得他們在遇到危、急、重癥患者時畏首畏尾,嚴重影響了及時有效地救治。 嚴格來說,此類事件已經涉嫌刑事犯罪,超出了醫患關系的范疇,突破了法律和道德底線。那么暴力傷醫事件為何頻發?究其原因首先是與醫療體制改革滯后有關,雖然已經實現全民醫保,但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偏低,“看病難,看病貴”仍然被視作沉重的“大山”。其次,醫療資源不平衡,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無人可醫”的局面,所以,相對小醫院,大醫院的醫療糾紛發生率更高一些。最后就是醫患之間的不信任。許多醫療糾紛不僅僅是醫療事故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醫患雙方溝通不足、缺乏信任造成的。不少患者對醫院存有敵意和戒備心理,一進醫院就帶上錄音筆或攝像器材,以隨時保存證據。 雖然暴力傷醫背后,隱藏著深刻而復雜的社會背景。但是,一個人無論有多少不滿和怨恨,都不能濫傷無辜。這不僅破壞了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而且污染了和諧友善的社會空氣,最終導致人人自危。可見,消除暴力傷醫,既要改革制度缺陷,更要彌補精神缺陷。從長遠看,需要加強國民素質教育,提升全民精神“海拔”,讓暴力思維慣性漸行漸遠。 還要普及醫學常識。其實,醫學是一門“試錯”的科學,誰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任何治療方法,都是有利有弊,醫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治療有病的軀體,如同修補破碎的容器,永遠不可能“修舊如新”。 還要加強法治教育。法治是公平正義的基石,法治社會崇尚契約精神,每個人都要學會以理性代替沖動,以對話代替對抗,而不能為所欲為,以鬧取勝,更不能“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否則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因此,構建一個尊重、寬容、互信、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國家、社會、媒體和公民共同努力。既然每個人都在追求更有尊嚴和安全感的生活,希望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大地,那么,誰都不應成為冷漠的旁觀者,而要學會彼此理解和尊重。如果每個人都釋放善意和信任,社會就會充滿正能量,醫患關系更是如此,要讓患者放心就醫,要讓醫生放心治病。(張瑞靜) |
關鍵詞:醫改,醫患,醫療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