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一門出了8位教師 重學尚德 吾愛人人
楊顯昭(中排左五)一家全家福。 楊廷先提供 □本報通訊員李樸哲 本報記者馬國勝 學高為師:不體罰學生,靠學識激發學習興趣 “這段時間,我剛又看了一遍《滕王閣序》、《陳情表》、《岳陽樓記》等,你們也可以再看看。”在“充電會”上,給孩子們推薦書目,是獻縣楊顯昭老人的一個“重要議程”。雖然已是高齡,但老人依然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特別對文史類書籍更是情有獨鐘。 楊顯昭老人有4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是老師,3個孫子也是老師。他們在學校里都是業務骨干,也都以學識淵博著稱。 “我愛讀書的習慣,緣于父親的影響。”楊顯昭老人告訴筆者,他的父親曾是一名私塾先生,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雖然吃飯穿衣都成問題,但他的父親卻堅持每日讀書。父親經常告誡他,為人師者,必須要有淵博的學識,不然會誤人子弟。 受父親的影響,楊顯昭在當村小學教師的幾十年里,堅持讀書學習,他的學識也漸漸贏得了學生及鄉親們的贊譽。楊顯昭的大兒子、也曾是他學生的楊奎普說:“父親經常教育我們,千萬不能體罰學生,要靠自己的學識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楊奎普受父親影響,在獻縣郭莊中學教書時,雖然當時教的是數學,但他也經常把中國歷史及數學領域的趣事講給孩子們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楊顯昭家一門3校長,他本人曾是村小學校長,三兒子楊奎志是滄州電大校長,孫子楊廷先是獻縣實驗小學校長。對另外兩個校長,楊老先生一直不大服氣,“都是校長嘛,有什么不同。”但自從楊奎志家庭和楊廷先家庭都獲得河北省優秀教育世家稱號后,老人的語氣開始謙虛起來:“孩子們還是有進步的,我感到很自豪。” 德高為范:在家愛家人,在校愛學生 “‘在家愛家人,在校愛學生’,這是咱家一直傳承的家風。它并不高深,但要完全做到也不容易。”在家里,楊顯昭老人總是不忘提醒孩子們要以身作則。 楊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逢年過節,全家都會聚到一起,還要照一張全家福。在大家的簇擁下,裝扮一新的兩位老人端坐中央,氣氛喜慶溫馨,其樂融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顯昭4個兒媳20多年如一日照顧婆婆的事,被鄉親傳為美談。1993年,楊顯昭的老伴兒劉樹彩突發腦溢血,話說不清,生活不能自理。4個兒媳輪流給婆婆喂飯喂藥、端屎端尿、按摩擦身,照顧得無微不至。20多年來,老人沒得過一次褥瘡,身體機能沒有明顯退化。20多年的照顧還讓兒媳們掌握了一個特殊的本領:能聽懂老人含混不清的話。每次老太太說話,兒媳們都當翻譯。 在學校,楊家的老師們幫助困難學生,為他們墊付一些費用,幾乎是家常便飯。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從不歧視后進生,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對這種家風的傳承,楊廷先體會最深。高中畢業后,楊廷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師范。從滄州師專畢業后,他在獻縣壘頭鄉中學當了一名物理老師。1998年,楊廷先接手了全校公認最難帶的一個班。他從和學生交朋友開始,先拉近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然后和學生交心溝通,了解這些孩子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學生自制力差、目標感不強,他就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一起制定學習目標、探索學習方法;學生自信心差,他就多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除學習成績外,孩子們紀律、衛生、體育、禮儀等各個方面有了點滴進步,他都會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到這個班畢業時,綜合成績一躍成為全年級第一。
|
關鍵詞:獻縣,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