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墓:行唐縣高家兩代三十年的堅守
長城網8月1日訊 綜合報道:2000年1月,對于行唐縣九口子鄉上南莊村的高樹峰來講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父親高付奎去世,他從父親手里接過了看守烈士陵園的重任。 位于上南莊村的烈士陵園安葬著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103名革命烈士。這座烈士陵園建于1945年5月;1980年當地政府對烈士陵園進行大修,高樹峰的父親高付奎開始看護烈士陵園。 “這里埋的好多人都是我父親的戰友,父親與他們有感情,早年經常過來看,‘文革’被錯劃為‘四類分子’就不能來了,后來摘了‘帽’平反,當時墳墓、樹木都破壞得不成樣子了,他就常來陵園培土、澆樹、清理道路。”高樹峰回憶說。 村民張建林當時在村里任會計。他說,高付奎老人主動每天來清掃,守護,開始一分報酬也沒有。到1981年,村里商量,給他每年記一點工分。再后來,縣民政每月給一些補貼。 于是,高付奎老人在陵園旁的山坡上搭了兩間小屋,搬到了這里。在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 2000年高付奎臨終前,托付大兒子高樹峰說:“不能只靠著清明節學生們來掃墓時為這些烈士填墳,你要繼承我的工作,繼續看護好陵園。” 于是,62歲的高樹峰也從山下村里的家中搬到父親的小屋,也像父親一樣每天清掃、澆水,趕走偷吃花木的牲口。 高樹峰說:“我小的時候,這些戰士們經常陪我玩,雖然記不全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外號我都記得。像經常提溜我玩兒、飯量特大、總也吃不飽的機槍手,'大個子','小個子',司號員……對我都很好。” 高樹峰還說,那時這些戰士還經常教唱抗日軍歌,“現在我還能唱上七八首呢,每次清明學生們來,我都給他們唱。” 高樹峰守墓的工作是,從山梁最底部到陵園最高處,要攀爬數百個臺階,每天都要上上下下好幾趟,清掃道路、給墳塋培土、給樹澆水……還要防備溜進來破壞樹木的牲口。 此外,烈士陵園也被作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一些節日總會來一些學生和游客在這里接受教育,這時候高樹峰總會不厭其煩地講解烈士陵園的故事。這時,他不光是一個守墓人,還是一位講解員。 后來在看護烈士陵園的過程中,高樹峰的腿腳被摔傷過一次,左腿不能打彎,拄著拐杖,很不方便,原來20分鐘就能從陵園轉一圈,現在得一個多小時了,但是高樹峰還是在堅持。 “30多年,他至今光棍一人,只為把這個陵園給看好,主要的還是精神上的一種寄托吧。”村支書張建林說,雖然村民們來陵園不多,但對高氏父子都很敬佩。 2009年,縣里再次修整陵園,不僅擴大了規模,還給高樹峰蓋起了三間寬大舒適的屋子,老窯洞成了他家的菜窖。屋外,那些由父子倆共同栽植和守護著的上千棵松柏,如今也早已是綠樹成蔭了。 高樹峰說: “只要俺能活一天,俺就在這兒守護一天。” |
關鍵詞:守墓,高樹峰,行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