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八旬夫婦為烈士守墓64載
不久,便傳來了他犧牲的消息。22歲的年輕生命,在共和國行將誕生的黎明之前,隕落在敵人的槍口下。 任華南犧牲后,農會的人把他的尸體埋葬在距離漠河溝門兩里之外的東山上。 任華南犧牲的第二天,李瑞德才聽說那個跟自己經常嘮家常的小兄弟沒了。 初冬的氣氛已經籠罩了漠河溝村,李瑞德一個人跌跌撞撞地跑到東山上,想最后“看”一眼任華南。 繞著墳冢走了一圈,李瑞德放心了。“墳在一個壩臺上,不犯水,沖不著。” “不是我跟任華南有多深厚的感情,我就是個普通老百姓。他一個外鄉人,為了咱漠河溝村的老百姓犧牲的,咱不能沒良心。”自此以后,東山上的這個小墳包兒就成了李瑞德內心揮之不去的一粒朱砂,躲在最柔軟的角落。 之后,李瑞德由于工作關系,調到了區里工作。 好像有無數個夜里,李瑞德躺在床上,任華南的樣子就在他腦子里一遍遍地“過電影”。“他的家人找他了嗎?他的墳有沒有人給填土?……” “得為任華南做點啥!”這個念頭在李瑞德的心頭漸漸生根發芽,久而久之,又逐漸成樹成林。 1957年,隆化修建烈士陵園,李瑞德發現在漠河溝村犧牲的烈士名單中沒有任華南的名字。 “一個外鄉人,為了漠河溝門村的老百姓把命都搭上了,咱們不能忘了人家的功勞。” 李瑞德多次找到烈士陵園和民政部門,講述任華南的事跡,并最終讓任華南的名字留在了烈士名單中。 一直在外面工作,沒有機會“看望”任華南,李瑞德心里總覺得差那么一塊兒填不滿。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提倡回鄉大煉鋼鐵。 都是在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1962年,李瑞德和妻子任淑蘭響應黨的號召,一起回到了漠河溝村。“除了要做個表率,還有點私心,這樣,能離任華南近一點。” 當年的那個清明節,李瑞德就早早地來到東山,“看望”任華南。 “這么多年了,也沒你家里人的消息,你就在這兒吧。我陪著你,年年都來看你,還跟以前一樣,跟你嘮嗑兒。” 一锨锨黃土均勻地落在任華南的墳上。墳頭上是新擺上的燒紙,寄托著李瑞德心底最深的掛念。 第二年,李瑞德帶領著村里的學生為任華南掃墓。“華南啊,現在不用打仗了,這些孩子們都能安生地上學了,你安息吧。” 學生們為任華南的墳墓填土、燒紙,傾聽著李瑞德講述烈士的故事。 自那一輩學生起,每一個漠河溝村里的孩子都知道東山上的這個小墳包里,躺著一位為他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奉獻出自己生命的外鄉烈士。 自回到漠河溝村的那天起,妻子任淑蘭就知道東山上的那個墳包是丈夫李瑞德的牽掛。所以,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不用李瑞德提醒,任淑蘭就默默地準備好燒紙和點心。清明,對于這個小家庭來說,已是個最為嚴肅和重要的日子。 |
關鍵詞:承德,烈士,守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