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縣:父子接力為烈士守墓60余年
父子兩代人,義務為解放戰爭中犧牲的30位烈士守墓60余年——這是流傳在河北省滄州市青縣的一段佳話。 1946年7月,在攻打青縣縣城的一次戰斗中,解放軍連長楊國華等30名指戰員壯烈犧牲,安葬在青縣流河鎮東空城村村西。當時,村民董森峰給部隊當向導,與戰士們結下了戰斗友誼。 “他們是我的生死戰友,我要守護他們。”就為了這樣一條信念,董森峰開始看守烈士墓。每年清明節,他都要到墓前祭奠,平時也去轉一轉,除除草,培培土,與昔日的戰友說說話。 1968年春天,董森峰感覺身體不行了。他把剛剛高中畢業回鄉的兒子董俊昌拉到烈士墓前,說:“兒子,我這一關不一定能熬過去。別的我不掛念,我擔心這些老戰友沒人照顧……” 說著說著,老人涕淚縱橫:“這任務就交給你了。”董俊昌也哭了:“爹你放心,為烈士們上墳就是我的事。”這樣,董俊昌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 1971年,董俊昌當了一名教師。從此,每年清明節,他都領著學生們到墓前祭奠英靈,講烈士們的英雄事跡,講戰爭年代的艱苦和殘酷,講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1996年,董俊昌的妻子因病去世,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求學,親友們看他孤單,張羅著為他再找個伴。五年后,董俊昌來到滄州與趙淑云相親。趙淑云相中了董俊昌的忠厚樸實,只有一個條件:董俊昌必須離開農村,到滄州城里生活。 董俊昌一聽,搖搖頭:“我還要給烈士守墓,照顧父親的老戰友。這是父親交給我的任務,必須完成。”趙淑云不僅沒有失望,反而非常感動:“就沖你這品行,我跟你去青縣。” 從此,清明節烈士墓前又多了一個身影,如同墓地旁那枝繁葉茂的槐樹,為英靈們遮風擋雨。這些年,他們一直遵循著一個程序:先祭掃烈士墓,再給自己的父母上墳。 2007年,董俊昌退休了,今年已66歲。雖然精神很好,畢竟腿腳不似從前那么利索了,以后祭掃烈士的“接力棒”傳給誰?這是他一直憂慮的事情。 此前,陸續有16位烈士遺屬將烈士遺骨取走。仍長眠于此的14位烈士,除了楊國華外,其他都沒有留下名字。董俊昌覺得,這些烈士應該有一個更好的歸宿。 讓他高興的是,2012年青縣重修烈士陵園,對散落民間的烈士墓地進行了調查走訪,計劃將全縣的民間烈士墓遷葬新建的烈士陵園。“這樣我就沒有遺憾了。”董俊昌說。(記者李柯勇) |
關鍵詞:青縣,烈士,守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