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好人”?社會風尚
●儲瑞耕 2014年2月下旬,中央文明委印發了《關于推進志愿者服務制度化的意見》,要求:堅持把開展志愿服務與創新社會治理結合起來,與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和活動運行機制,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制度,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廣泛深入開展,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風尚。 志愿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加上“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和活動運行機制”,那就能夠產生更加經常、廣泛的社會效益。 志愿精神是一種高文明素質的體現,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歸根到底,具有“志愿精神”的人都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好人”。 “好人”具有時代、社會和地方“正能量”的引領作用,從而實際地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 比如:河北省的“滄州好人”活動辦了好幾年了,成效顯著。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何香久說:“‘好人’不能直接拉高GDP,但形成的軟環境至關重要。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社會風氣越好,經濟發展就會越快越健康。”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公民素質的提高,進一步改善了滄州市的投資環境,不少投資人不僅看上了滄州的硬環境,而且更看重“好人之城”的軟環境,“回歸經濟”成為滄州市一大亮點,投資超十億元、百億元的大項目紛紛落地…… 我們來看一看:好的社會風尚歸根到底是怎么開創出來、保持下來的? 需要“好人”!“好人”總是追隨著時代腳步前進的,于是我們的生活就被帶動著不斷地前進。 如果說半個世紀前的先進青年雷鋒,常常是單槍匹馬,扶老奶奶過馬路,給老大爺推磚,幫大嫂買票,給有困難的戰友家里寄錢……那么半個世紀后的“雷鋒精神”,則演變為全民性質的“志愿服務精神”,一個個志愿者組織遍布全國,成千成萬個志愿者在行動,而且往往通過新型的傳播渠道,廣播、電視、互聯網等,踐行著“雷鋒精神”。 比如:筆者注意到河北交通廣播電臺的“992大家幫”,這些年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節目的參與者以廣大司機為主,統統都是“志愿者”,統計在冊的京津冀地區就已經有5000多人! ——他們無償地積極熱情地參與幫助遇到困難的人、無償地互相溝通交通信息、為急危病人打開“生命通道”,無償地為遭遇特殊重大病患的人捐款,無償地幫助找尋走失的老人,無償地積極參與“順風車”活動,無償地救助困難兒童,搭乘高考學生,無償地為同行提供加油、加汽、修理、認路、提醒(如看到有的車后胎虧氣了、后車蓋沒蓋好)等信息、無償地將落在出租車上的乘客錢物千方百計歸還失主,等等,體現了“你幫我幫大家幫,幫你幫我幫大家”的社會和諧,這些可愛的參與者司機師傅統統都是典型的志愿者! 也正因為如此,河北交通廣播獲得了2013年“全省志愿者先進單位”,熱線電話96982獲得全省優秀志愿者品牌。 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玉樹地震……通過微博,人們迅速知道災難的發生,了解災區詳情;通過微博,不少志愿者組織迅速集結,開展抗震救災工作;通過微博,全世界的雷鋒們參與捐款,奉獻愛心。此外,“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等渠道,志愿者參與“寶貝回家”、參與“網上追逃”,“每天一條正能量”等微博活動的發起,也動員網絡世界的人們,隨時做誠信、友善之事。 我們要為所有的志愿者群體而點贊、叫好、致敬、學習。并且自己也參與其事,增加一份力量。 因為,這些體現“志愿精神”的人們,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完全無償地”為他人服務,這樣的體現著時代進步的志愿者行動,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文明推動作用,隨著這個新風的形成、堅持、擴展、壯大,我們整個優良社會風尚也就越來越普遍地形成了。 |
關鍵詞:志愿者,好人,社會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