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兩會新信號: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格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我省代表委員認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離不開中央和國家的科學指導、統籌協調,但更需要三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對河北來說,尤其需要積極主動,一方面主動搞好與北京、天津的對接協調,努力使三地的工作步調一致、同頻共振;另一方面,要及時向國家部委匯報溝通,為國家搞好頂層設計提供科學充分的依據。 找準定位分工,打造合作平臺 “承德要打造首都生態安全屏障,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實現更大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長趙風樓說。 “保定要成為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撐點、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外資進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場的橋頭堡。”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說。 “滄州要成為京津冀都市圈次中心城市、環渤海冀魯交界處區域中心城市。”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委書記焦彥龍說。 全國兩會上,來自我省許多設區市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各自城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 “找準定位,才能精準發力。”他們認為,各地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產業承載能力和資源支撐能力,根據京津特別是疏解首都功能和緩解首都“大城市病”的方向,來研究和確定各自的發展定位,從而在服務京津中實現與京津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三地要實現互利共贏,關鍵是各地要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分工合作。”王昌舉例說,近年來,河北有些大企業把自己的研發基地放到了北京,利用北京的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用較低的成本實現了技術創新。與此同時,北京的一些企業利用河北人力成本低等優勢,把生產環節放到了河北,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通過這樣的分工,形成了區域間產業合理布局和上下游的聯動,用最小的投入實現了最大的產出,這是一種共贏的局面。 “京津冀一體化不是一致化,而是建立在互補基礎上的差異化發展。”王海波認為,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結構有差異,也有趨同的地方,在未來的協同發展中,尤其要注重發展各自的特色,“北京要唱好北京的京劇,河北要唱好河北梆子,只有差異化,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的弊端。” 既要找準定位,還要“筑巢引鳳”。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借勢京津,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關鍵是要抓好一批重點衛星城市和重點園區的建設,使之成為京津城市功能疏解的新空間、產業轉移的新基地。 主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承德在北京周邊承德高鐵站周邊建設了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3個省級新興產業聚集區。趙風樓介紹,下一步,將加快推進高新區產業倍增計劃和3個新興產業聚集區的功能配套,積極迎接即將到來的京津產業轉移浪潮。 在河北代表團駐地,聶瑞平介紹,目前,保定市共規劃了總面積達1149平方公里的34個產業園區,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留足了空間。“另外,保定正在參照臺灣新竹工業園和美國北卡三角園模式,全面加強與北京高校、中關村和國內外科技型企業的戰略合作,規劃建設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和白石山中美科技創新園,打造國家級創新合作平臺。” 生態與產業相融合,走綠色發展之路 2013年,揮之不去的霧霾為京津冀地區敲響了警鐘。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避免環境污染,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我省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把生態體系建設作為切入點。”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專職副主席、河北醫科大學副校長叢斌在參加河北代表團分組審議時建議,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單單就產業說產業,就生態說生態,而是應該提出一個生態產業發展規劃,把工業、農業、城鎮等都納入進去統籌考慮,把生態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全過程。 “要抓住京津冀共享一個生態單元,推動河北實現綠色崛起。”3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陳國鷹在河北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發言時說,河北必須要置換出更多的生態空間和環境容量,才能實現騰籠換鳥,更多地承接京津人才智力輻射和產業轉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 |
關鍵詞:兩會,京津冀,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