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造最具活力城市群:一加二要大于三
今年兩會,天津和河北的代表委員們大多選擇便捷舒適的高鐵來北京參會。發達的交通,使京津冀地區形成了一小時交通圈,這也為區域經濟發展牽了“紅線”。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那么應該如何打造京津冀一體化,實現“一加二大于三”效果呢?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治療“城市病” 打造最具活力城市群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北京、天津、河北乃至整個環渤海地區,都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說。 北京、天津、河北在我國都是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為何堅持要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在我們國家的版圖上,京津冀土地面積為21.6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的2%,但是總人口達10860.5萬,占全國的7.98%;地區生產總值達62172億元,占全國的1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3661.8億元,占全國的9.9%;進出口總額達6124.8億美元,占全國的14.7%,在國家的發展中是重要的一極。京津冀已經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與此同時,京津冀在各自的發展中也遇到了問題,亟須從區域發展中尋求解決辦法。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發展面臨人口過多、交通擁堵、藍天難見等令人揪心的‘城市病’。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功能太多,多重功能疊加使北京不堪重負。治療北京的‘城市病’,應從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來入手。”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豐臺區委書記李超鋼表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要解決北京、天津、河北3地發展問題,還要為我國推動區域發展機制體制創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帶動北方腹地發展“蹚”出一條路。 實現優勢互補 協調好取舍關系 京津冀經濟圈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經過多年發展,3地協同發展已具規模。但京津冀之間還存在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在一體化的過程中,如何協調好“舍”與“取”的關系? 在采訪中,代表委員表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京津冀各有所長,如能優勢互補,前景廣闊。 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6.9%,穩居全國第一。北京率先實現了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的轉變。天津則勝在人均,人均GDP全國第一。而河北第一產業增加值是京津的10倍,為京津兩市農產品提供了充足來源。 3個省市各有所長,如何借用其他地區優勢,舍去同質化競爭,成為合作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長黃興國表示,“天津要借重用好首都資源,在交通設施、金融商貿、港口物流、文化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積極開展對接合作,積極承接部分首都疏解功能,搞好京津合作示范區未來科技城、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等大型合作項目建設,目前這些項目部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 “對于北京和北京的各個區縣來說,主要是做好‘舍’的文章,這個‘舍’是要從京津冀城市圈建設發展的大局出發,服從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的要求,有退有進、有舍有得。舍不得空間換不來藍天,我們就是要舍去不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產業,換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舍去同質化的競爭,換來京津冀的互利共贏。”李超鋼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長馬譽峰說,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對接是重中之重,應該堅決摒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決不能再走同構性、同質化發展的老路,決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要向技術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轉移,引進高端人才,培育高端技術、發展高端產業,積極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打破行政壁壘 跳出“一畝三分地” 如何打造京津冀一體化?代表委員紛紛表示,一定要區域規劃一張圖,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打破行政壁壘。 “首先就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在中央的指導下,制定京津冀區域性的發展規劃。通過這個規劃明確京津冀3地的功能布局、區域分工和產業配套。”李超鋼代表說。 張慶偉代表建議,以規劃為引領,在國家層面上抓緊制定首都經濟圈規劃。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期盼規劃早日制定。河北省將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進一步明晰河北省在京津冀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定位,在為首都分憂,為京津服務中實現自我發展。 “天津將以更積極的姿態、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基礎設施相連相通、產業發展互補互促、資源要素對接對流、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取得更大進展。”黃興國代表介紹。 下一步天津將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上有多項舉措,如推進區域交通網絡互聯互通,加強海港、空港、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做好與北京S3線、首都第二機場對接交通線和環渤海鐵路、津承鐵路等交通設施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應抓住京津冀共享一個生態單元這一突破口,在生態文明共建合作有迫切需求這個切入點,抓住京津冀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這個突破口,充分利用環保手段,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
關鍵詞:京津冀,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