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軟方式”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個著力”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三地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如何推動三地經濟朝著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路子走下去,真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京津冀三地廣大干部群眾在思考、在探索。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動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產業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實現協調發展的同時又不失特色,以點帶面地推動城市建設和規劃,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是擺在河北城市發展面前的一大問題。 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要強化交通對接,打牢基礎。交通條件是投資環境的基礎硬件,是一個地區招商引資的第一名片。因此必須把交通對接工作提到足夠高的位置,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要加快干線公路建設,打通“主動脈”,加強農村公路維護,完善“微循環”,從而進一步優化對接北京的末端交通,為加強區域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要探索科研對接,激發潛力。最大程度激發發展潛力,需要把人才的培養、吸引、創新人才使用機制三個環節與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要充分依托京津地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豐厚資源,發揮河北獨特環境優勢、區位優勢,進一步吸引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領軍拔尖人才,引導推進聯建研發機構、主攻共性技術、深化技術交易、完善地方標準等全方位的相互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要完善民生對接,匯聚人脈。要進一步推進商品住宅建設,構建“宜居城”。大手筆規劃建設,突出城市承載能力,打造城市景觀形象,提高居民居住水平,著力把燕郊城市打造成為北京人休閑養老第二居所。要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在區域內共建共享,著力打造現代化的新型首都經濟圈。 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要挖潛文化對接,提升吸引力。要豐富群眾文化,鼓舞“新活力”。積極搭建服務、引導和保障平臺,全力扶持群眾性文化社團,貫通基層群眾“文化血脈”。依托旅游資源和自然生態優勢,要打造品牌文化,進一步提升古長城、白洋淀、野三坡、避暑山莊等品牌知名度,吸引國際、國內高端人才休閑度假,不斷提高文化吸引力。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任重而道遠。河北作為新的增長極,需要不斷夯實城市內力,彰顯協同發展魅力,以加快同城化步伐“軟方式”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硬環境”,緊緊抓住歷史機遇,譜寫河北發展新篇章。(吳樹玲) |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