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翟志海:讓民營資本推動大眾劇場繁榮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翟志海在北京接受長城網記者專訪。劉嵐 攝 長城網北京3月4日電(特派記者 賀宏偉 劉偉 趙曉慧)“目前,中國文化演出行業創造的產值還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所面臨的問題,既包括產品生產層面的問題,同時在產業資源配置、經營管理、政策支持導向方面也有諸多問題。”3月4日中午,全國人大代表、精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翟志海在北京接受長城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建立相應政策,支持、鼓勵和保護民營資本注入演出場所的經營管理,是激發民營資本在文化演出行業的活性和動力的有效方式。 近年來,以劇場為載體的演出行業已吸引了諸多民營資本,文化產品和配套軟件的規模化發展勢頭迅猛。全國上下興建大劇院正蔚然成風,各地新劇場拔地而起。然而,在翟志海看來,和電影市場的風生水起不同,以劇場為載體的演出行業并不像這個初春般顯現生機,大量落成的劇場周邊,亦未形成活躍的文化商業氛圍。他說,這樣的現狀,與劇院與演出產品的溝通渠道狹窄、現有劇院的管理模式相對單一、民營資本目前難以在演出行業各環節全面進入密切相關。 翟志海代表談推動民營資本注入文化演出劇院建設經營的相關建議。長城網 賀宏偉 攝 現實問題:民營資本在演出行業難以全面施展能量 問題1——高場租導致高成本,作品大量生產,“越演越賠” 翟志海指出,演出作品的創作活力日益增長,作品數量成績喜人但創造的產值并不令人滿意。2013年演出平均票價是電影平均票價的8倍,而演出觀眾總數不足電影觀眾的1/3,專業劇場類的演出總票房為同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的20%。 據他分析,高票價低產值緣于高成本,約50%的演出成本都用于支付高額場租。據統計,北京的大劇場演出場租均在6萬元左右,每年的增幅近20%。因此,在全年演出的劇目中有50%的作品無法收回成本,許多新作因無法良性運轉而夭折。 問題2——劇場多,演出少,劇場閑置成為政府財政負擔 翟志海表示,全國大量劇院/劇場閑置的現狀也不容忽視。除北京、上海等文化繁榮地區的主流劇場外,大多數二線城市劇場使用率不足50%,而更有大量劇場呈空閑狀態。 他告訴記者,許多城市密集斥資修建劇場后,由于管理參差不齊、信息渠道狹窄等原因,劇場閑置,或改為電影院、會議廳、展銷會等。當地政府或管理部門不僅支付數億元興建劇場,還要長期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用于劇場日常的維護,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而由于場租高昂、經營不善等問題,民營演出機構面對如此多的劇場卻只能望而卻步。 問題3——劇院場所經營主體單一,民營資本進入后受制約 “目前,全國的劇院除部分小劇場是民營投資管理外,絕大多數是國有體制,管理上以準承包式為主。”在翟志海看來,由于并無戰略經營規劃,短期經營行為明顯,經營者自主權有限,民營資本難以進入。 讓他感到“擔憂”的是,節目采買時,對民營演出機構壁壘森嚴。因政策要求或政府補貼標準所限,劇院僅收購國有院團的演出產品。一部分國有劇院,雖在節目上向民營機構開放,但在營銷、宣傳、推廣等經營層面,卻在經營理念和方法上,難與民營機構達成充分的互動,無法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 問題4——演出場所周邊開發不足,劇場淪為“孤島” 翟志海著重指出,我國現在大部分劇場均興建在城市開發區、經濟新區等地。受用地性質所限,劇場經營與周邊設施的經營難以統一規劃;同時,國有屬性的劇場,在拓展經營方面受政策限制,缺乏靈活的方式和豐富的聯動資源。同時,周邊的開發不足,與文化消費配套的商業、娛樂消費場所的短缺,交通、餐飲、銀行等配套設施的不足,直接使觀眾缺失了消費動力,使市場擴張減緩,甚至萎縮。 建議: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劇場 讓普通百姓享受優質演出 基于民營資本在演出行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翟志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計劃提交《關于“加速完善民營資本進入劇院/劇場文化演出建設經營的政策措施”的建議》,期待民營資本以更多元的姿態進入文化演出行業,期待能夠出臺政策,全面打通民營資本在演出行業生產前端和經營終端通道。 建議1——放行民營資本管理現有劇場 鑒于現在各地閑置劇場資源過多,他建議,參考“電影院線制”初期,國營影院與民營資本的合作模式,建立政策以鼓勵、吸引民營資本,以資金投入、技術入股、委托管理等方式進入現有的劇場管理體系;鼓勵向民營資本放開劇院/劇場附屬及周邊商業開發的權限,以多種形態經營,使劇場成為核心,產生聯動的經濟效益。 建議2——放寬劇場改建思路,制定專業化的認證體系 翟志海說,在目前已經出現的民營劇場中,大部分均是在禮堂、影院、倉庫等設施基礎上改建而成。改建過程中,因未建立明確的專業標準導致相關管理部門難以順利評估,在消防、安全、噪音等方面遭遇專業標準的壁壘;同時,一些適宜進行劇場經營的場所,也因專業標準的模糊或僵化,難以獲準改建。 因此他建議,降低“改造劇場”的門檻,放開以及鼓勵民營機構對寫字樓、廠房、公共設施等地點進行劇場改造,促進演出場所多樣化;加快建立有關劇場改建的專業化的標準,保障投資改造者可以順利合理合法地完成場地改造,并以完善配套的制度,保障劇場周邊及觀眾、演出者的安全和權益。 建議3——對于民營資本建造劇場予以政策放行 中國電影自2002年以來勢頭迅猛,11年間電影銀幕數迅猛成長,帶來票房收入增長20余倍。這背后的推動力量正是電影院線制改革,而支撐院線迅猛成長的,是包括大量民營資本的多元的投資主體。這些投資主體的核心資源,輻射了地產、影片出品、制作、發行等諸多領域,從電影產業的各環節全面促動了電影行業發展。 翟志海說,借鑒電影院線的發展經驗,促進民營資本進入劇院/劇場的管理經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由于文化演出行業正處于健康市場的孕育階段,而并非是高產值階段,因此他建議國家推行中短期政策,鼓勵民營資本興建以文化演出場館為基礎核心的商業綜合體,在劇院/劇場部分的用地劃撥方面,予以資金方面的減免。 建議4——完善民營劇團文化普及補貼扶植政策 “演出場所應該服務于大眾,尤其是小劇場,它同博物館、咖啡館一樣,是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社會交往空間,帶來精神的放松和享受,不應讓大眾有距離感。”翟志海坦言,目前高場租帶來高票價,導致大量優質的商業作品因票價高昂,難以進入公眾視線,“相關部門需調整政策,將部分用于文化藝術普及的、特別是在國有劇院上演的公益專項財政補貼,適當轉移至提供優秀商業作品的民營演出機構,使劇場和劇目生產運營者有動力,為廣大民眾送出高質量的文化普及產品。” 建議5——細化文化藝術類稅收標準,強化稅收減免政策 自十七大首次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來,文化產業成為國家軟實力發展的焦點。以更多元的文化產品,創造更高的行業產值,是國家賦予文化演出行業的責任。“現行的稅收標準,仍將文化演出經營納入娛樂演出經營的標準之中,民營劇場與歌廳、夜總會等娛樂場所征收同等稅收的現狀依然大量存在。”翟志海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民營資本進入劇場的積極性。 對于這一問題,他建議,細化對于文化經營者的納稅標準,將文化演出行業的稅收標準與娛樂業稅收標準明確劃分;在一定時期內,針對民營劇場、劇團、演出機構在日常經營中,以及對國際演藝項目等,建立明確的納稅標準,出臺減免或補貼等鼓勵政策,以增強民營演出機構的動力與活性,豐富文化藝術市場大環境。 |
關鍵詞:翟志海,民營資本,劇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