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燒錢戰”白熱化
打車軟件“燒錢戰”白熱化,“快的”減13元,“嘀嘀打車”最高減20元 打個起步價才一分錢,年輕人笑了不會用軟件,街頭打車的中老年人苦了 在一些大城市,由于的哥廣泛使用打車軟件搶單,導致街頭打車的老人常被拒載。 (資料漫畫) 業內人士認為打車軟件存在“三宗罪” “土豪”掐架,群眾開心,商家的促銷競爭永遠不嫌多。這兩天,“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補貼勁頭不僅沒消,反而“豪氣”越來越足,記者了解到,“嘀嘀打車+微信支付”每單返利12元至20元,“快的打車+支付寶支付”每單返利13元,(如果是起步價11元,則只支付0.01元)。南京市民“一分錢”打車普遍可以實現,有些打起步價并用支付寶掃描二維碼的方式付款的,還能“掙兩塊”。但不少“弊端”也逐漸浮現,年輕人過度沉溺于用軟件,中老年人則成為打車的“弱勢群體”。 利好在南京打個起步價,只要一分錢 1月初,嘀嘀打車微信支付乘客立減10元,司機立獎15元;2月10日,嘀嘀與快的推出第二輪營銷,嘀嘀將返現額度減為5元,快的不變;2月17日,嘀嘀打車恢復乘客補貼10元的政策。快的打車隨后便將補貼從10元調到了11元,號稱“永遠比同行多一元”。嘀嘀打車再發力,從18日零時起,嘀嘀打車開啟“游戲補貼”模式,微信支付補貼悄然升至12元,最高補貼為20元。不少市民都興奮地在微博、微信上問道:“如果我只打了一個起步價11元,那是不是還能賺錢啊?!” 而對于這個看似“漏洞”的問題,兩家公司也相繼作出回應。嘀嘀方面表示,如果乘客的打車費是11元,使用微信支付則只要0.01元,而要抽中最高額減免20元,乘客的打車費也必須大于等于20元。快的方面則表示,用快的內置的支付寶錢包付車費,從11—13元,乘客都只需要付1分錢。不過直接用支付寶錢包掃碼付車費的話,一律享受“立減13元”,也就是說假如乘客只需要付一個起步價的話,最后真的能賺到2元錢。 現狀南京年輕人熱衷用軟件打車 “打個起步價就1分錢,地鐵公交還要2塊呢,誰不動心?”市民孫勇競家住新莊,每天要到華僑路上班,他告訴記者,以前一般坐36路或者17路公交車到南京火車站,再坐地鐵1號線到新街口。而自從聽同事說,用打車軟件補貼十來塊錢,也加入到了“打的免單族”中。 孫勇競表示,自己現在出家門就開始用軟件叫車,到路邊的時候師傅差不多正好就到了,但他發現,用叫車軟件下單,車輛過來的空當,會有不少空車經過。 “不敢招手,怕被拉進黑名單,硬等。有兩次訂的車來遲了,我遲到也被扣了錢。”孫勇競說,他了解到,跟自己一樣的同事、朋友越來越多,覺得“省錢”,也時不時“蝕把米”,更覺得這個便宜占不長。 中北公司的哥劉師傅表示,前段時間自己還不會用軟件接單,看到不少在路邊有打車意向的年輕人,停下來,姑娘小伙不是說已經訂車了,就是伸頭問他裝沒裝軟件,能不能用手機付款。得到否定的答案,就擺擺手讓他開走。 不用軟件街頭打車,老是打不到車 家住丹鳳街尖角營的郝奶奶表示,過年前幾天,她和老伴去河西,給二女兒家送東西,吃完飯,二女婿想給二老打個的回去。“看他拿出手機,我還以為是電話叫車呢,后來看他在手機上點啊點,沒一會車就來了,我們下車掏錢,師傅說錢已經給過了。” 聽女兒女婿解釋了流程,說打車不花錢,還能掙錢,郝奶奶反而擔心了:“我們老年人哪里會用這個東西!我們不會用,能打到車嗎?” 在兒童醫院門口,從宿遷來寧的王興恒夫婦,帶著他們6個月的兒子在門口攔車。王先生表示,夫妻倆去年10月份帶孩子來南京看病,車一直很難打,但等上一陣,空車經過,還是會停的。 “但這段時間,看著空車直接走掉,或者停下來不是載我們,而是接旁邊的人,人家才等沒一會,說是預約了,我們吵也不行。”王先生說。記者注意到,在城區多個路口,有的打車的老年人在寒風中等待十幾分鐘,有的空車經過也不停下,而是揚長而去。 -專家建議 針對老年人、弱勢群體打車設“叫車公益平臺” 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周凱表示,智能軟件應用在“打的”上,說明社會有需求,也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但這個過程中打車軟件造成的一些問題也慢慢浮出水面。比如以前看到空車,招手不停,或者司機用任何理由搪塞,只要記下車牌,就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拒載司機會受到處理。 “但現在打車軟件的誕生,讓司機們更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對不起,我要去接××客人,人家手機預約在先,你招手在后,先來后到。”周凱認為,在打車方面,老年人成為“打車弱勢群體”的現象也凸顯。盡管老人們選擇公交、地鐵出行的幾率大于打車,但仍然會有大量需求。 周凱建議,政府部門能不能設置專門針對老年人群體的“叫車公益平臺”,由專人接線,調配就近的出租車資源,并且也給予司機一定的政府補貼。而同時,也可以啟用一些比較簡潔的接線平臺,或者公眾熟知的號碼,附加一個轉接的功能。 高峰時間用軟件打車也得等 付費時系統繁忙點擊11次無法支付 昨天下午4點,記者親身體驗打車軟件,在丹鳳街金潤發超市旁邊,記者首先點開手機微信內的“嘀嘀打車”系統,輸入了目的地新華大廈,沒有附加小費。手機界面顯示,嘀嘀打車在100秒內向114輛出租車發送了呼叫信息,但4輪呼叫程序全部走完,用時400秒,也就6分多鐘的時間,沒有一輛出租車接單。 記者換用了支付寶內的“快的打車”,界面顯示300秒,在260秒左右,顯示信息車牌為蘇A74231的孫海雁師傅“接單成功,正火速趕來”!孫師傅同時打來電話,讓記者在超市門口右拐彎處等候,十幾秒后,孫師傅載上記者。 然而記者到達目的地,點擊付費按鍵時,支付寶卻在關鍵時刻“卡了殼”,顯示“系統繁忙”。“一般會提示輸入支付密碼的。”孫師傅比較焦急,記者在車上嘗試點擊了11次,支付沒有成功,最后只能給孫師傅11元現金。 “嘀嘀”“快的”一起用 有乘客“作弊”想與司機分成 “快的”返13元,“嘀嘀”最高返20元,這些“免單”措施,讓不少打車乘客體會到了“天上掉餡餅”的驚喜,也讓一些人滋生了“歪念頭”。一位互聯網分析人士談到自己的親身感受:“用嘀嘀打車叫了輛出租車。上車后,的哥讓我用“快的”又叫了一遍。下車時,30元的打車費的哥給我拆分成兩部分,在嘀嘀里用微信支付了16元,減免了15元;在快的里用支付寶支付了14元,減免了11元。這樣,這次打車我僅僅付了4元。”南京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司機張師傅表示,他已經連續遇到好幾位乘客提出“好心建議”,比如有的乘客用“嘀嘀打車”呼叫成功,上車后,和他商量再掛一個“快的”的單,口頭交代下車地點,單子不寫真實目的地,這樣一來,另一個軟件多返的金額,乘客和司機對半分。(記者周晶) 評論 “嘀嘀”與“快的”之爭: 從“燒錢”走向壟斷 嘀嘀和快的之爭仍在持續,騰訊和阿里仿佛兩位“縱火者”,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燒了一把不小的火。據粗略計算,雙方宣稱補貼總額已達19億元。 “返錢”是拉攏客戶,而“燒錢”在本質上提高了入市門檻,一些規模小的打車軟件可能由此被擠出市場,兩家客觀上形成了壟斷。公共服務領域是一塊巨大的蛋糕,看似激烈的競爭局面,實際上暗藏殺機。 有人也提出打車軟件的三宗“原罪”,一是司機邊開車邊“刷活”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二是私下議價有可能擾亂市場秩序,三是搶單后的司機無視街邊正常招手打車的乘客,涉嫌拒載。而針對打車補貼,乘客與司機通過作弊行為“騙補”也頗令打車軟件企業頭疼。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補貼“血拼”只是一個前奏,這是兩個千億美元公司之間,對移動支付的長期血戰纏斗。阿里和騰訊兩家企業都有能力支撐對應的打車軟件“燒錢”,嘀嘀和快的誰也燒不死對方。慘的是小規模的打車軟件,很有可能在這場大戰中“陣亡”。 不用軟件街頭打車,老是打不到車 家住丹鳳街尖角營的郝奶奶表示,過年前幾天,她和老伴去河西,給二女兒家送東西,吃完飯,二女婿想給二老打個的回去。“看他拿出手機,我還以為是電話叫車呢,后來看他在手機上點啊點,沒一會車就來了,我們下車掏錢,師傅說錢已經給過了。” 聽女兒女婿解釋了流程,說打車不花錢,還能掙錢,郝奶奶反而擔心了:“我們老年人哪里會用這個東西!我們不會用,能打到車嗎?” 在兒童醫院門口,從宿遷來寧的王興恒夫婦,帶著他們6個月的兒子在門口攔車。王先生表示,夫妻倆去年10月份帶孩子來南京看病,車一直很難打,但等上一陣,空車經過,還是會停的。 “但這段時間,看著空車直接走掉,或者停下來不是載我們,而是接旁邊的人,人家才等沒一會,說是預約了,我們吵也不行。”王先生說。記者注意到,在城區多個路口,有的打車的老年人在寒風中等待十幾分鐘,有的空車經過也不停下,而是揚長而去。 (據光明網) |
關鍵詞:打車軟件,燒錢,白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