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滄州東光農家京韻濃 七旬老人辦起京劇社
你拉我唱。柴慶章 攝
京胡高手。柴慶章攝 長城網2月18日訊(柴慶章)東光縣是京劇大師荀慧生的故鄉,走在東光縣的大街小巷和公園,不經意間總有京腔京韻飄進耳朵里,不僅在縣城,京劇在東光農村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日前,記者來到連鎮鎮大石村夕陽紅京劇社,領略了村民們帶來的國粹風采。 大石村在連鎮鎮東大約10里,剛進村,就隱隱聽見有鑼鼓聲響,不用帶路,只循著鼓聲,就來到大石村的村民活動中心。村民活動中心外是個廣場,約有500平米,全部彩磚鋪地,顯得整潔干凈,十幾個鑼鼓隊員正敲的熱火朝天。“只要一開鑼,村民們就會圍聚過來看表演。”大石村支書石炳勝說。 大石村夕陽紅京劇社的活動場所就在村民活動中心,因為不是活動日,所以劇社活動的人不是很多,十幾個社員大都是大石村本村的村民。社員們圍在一起,有的司鼓,有的拉京胡、二胡,樂器雖然簡單,但社員們陶醉其中。《文昭關》、《紅娘》、《金玉奴》……一段段經典的唱段,唱起來一板一眼,極其專注。有時幾位社員也先后唱同一個段子,再品評高下,這時,免不了要相互“抬杠”。盡管如此,彼此卻沒有紅臉的,末了照樣鼓掌、喝好。 2013年7月大石村夕陽紅京劇社正式成立,成立算是比較晚。劇社發起人石培全說:“別看劇社成立得晚,可發展迅速,起先是我們本村的3名票友組織成立,后來過來唱的人慢慢地多了起來。最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不少原來對京劇一無所知的老人、青年,慢慢地聽出了味道,上了癮,也便擇了行當學唱起來。”現在的大石村夕陽紅京劇社有社員50多人,本村有20多個,其他社員都是周邊幾個村鎮,甚至還有吳橋的票友。每逢農歷初五、十五、二十五劇社活動日,各地票友都會齊聚劇社,社員們以戲會友,既開闊了眼界,取得了經驗,又提高了演唱水平。現在京劇社由唱選段發展到聯唱折子戲,由唱文戲發展到唱武戲,由單一的麒派唱腔,發展到馬派、嚴派、程派、張派、奚派等眾多流派。 京劇社社員都是清一色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可難得的是自娛自樂。京劇社發起人之一石培全,今年71歲,在劇社算得上是“名角”,主唱麒派老生,《四進士》、《追韓信》是他的代表劇目。說著就唱了一段《四進士》,嗓音帶沙但中氣足,還真頗有麒派的味道,精彩的演唱博得了現場聽眾的掌聲。石培全介紹,自己以前就愛哼哼幾段戲,因為以前農村活多、活忙,也沒正規學過,后來買了一臺VCD,就跟著光盤學了起來,為了學好一個唱段,每個唱段能聽上30遍,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說起舉辦京劇社的好處,石培全告訴記者:“幾個戲迷在一起拉一拉、唱一唱,心情舒暢,有益于健康,比打麻將、‘頂牛’強多了,好多會員自從參加京劇社活動后就沒碰過麻將。” 大石村能夠成立京劇社,也有它的緣故。據了解,村里以前就有一個專業的梆子劇團,在當地還小有名氣,為縣里輸送了多位文藝人才,或許也正因為這個傳統,大石村村民學戲唱戲的興趣格外濃。 “當然戲劇社能夠辦起來,更多的是得益于縣里的好政策,為村里修了文化活動中心。”石培全說。以前村里愛好京劇的幾個人,每次參加活動都得去吳橋,后來村里建起了村民活動中心,村民活動有了場地,先后建起了鑼鼓隊還有秧歌隊,2013年7月份,專門騰出一間活動室成立京劇社,沒出幾個月,京劇社就紅火了起來。 在兩節期間,大石村夕陽紅京劇社為村民帶來了精彩的節目。說起新年的愿望,石培全說:“希望再能置辦點像樣的樂器,再吸收更多的社員,尤其是年輕社員,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指導,讓京劇社越辦越好。” |
關鍵詞:京韻,農家,京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