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河北靈壽最美縣委大院的樸素與親民
十四平米的新聞科辦公室 馬紅娟 攝 長城網石家莊2月18日訊(馮素琴 馬紅娟)如今,初到靈壽的人都會覺得這里最美的院落是學校、市民服務中心還有保障房,而這里的百姓卻說,在靈壽最美的地方是靈壽縣委大院。
靈壽縣委大院位于靈壽縣城古城西路51號,占地22.5畝,房屋105間。遠遠望去,一排排紅瓦白墻的平房低矮但整齊,參天白楊樹和泡桐見證著幾十年的歷史。 “靈壽縣的干部里數我在這個大院里時間長了!”今年66歲的吳和韻是前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在縣委大院里工作了28年,他回憶說,幾十年里,縣委大院幾乎沒有變化。 美的根源是艱苦樸素精神的傳承 靈壽縣委大院從建國后到今天,換了二十一任縣委書記,雖然在大院工作的人變了,但是他們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傳統從來沒變,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沒有變。寶貴的資金都用在了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等急需的事業上。 據介紹,靈壽縣委大院曾有四次重建的動議。1988年,縣里已經征地15畝,打算新建縣委辦公樓,但是最終把籌措的資金用到了改善民生上。1993年,當時國家計委撥了150萬元資金,縣里又打算建一座辦公樓,改善一下辦公條件,最后將150萬元用在了修建農業技術培訓中心上。后來,縣里再次想建辦公樓,適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又將資金用于修建了學校。2008年,縣里籌資1300萬元準備建一座綜合辦公大樓,解決辦公用房嚴重不足的問題,最終把這筆錢用在了發展農村教育,解決農村學校的取暖問題,使全縣262所農村中小學校全部用上了節能環保的供暖鍋爐,2.3萬名農村學生告別了煤爐取暖的生活。 美的真諦是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 “去年,靈壽財政全部支出為11個億,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約達9.6個億,占到了83.94%,達到或超過國家的要求。”靈壽縣縣長周雪軍說。 光榮院里的老人談幸福生活 馬紅娟 攝 2013年,靈壽縣5個鄉鎮的初中學生全部搬進了剛剛建成的靈壽二中。這是一所占地77畝,投資八千多萬元的高標準學校。六棟漂亮的教學樓和花園式的校園,每個教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全校69名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學生上課采用的是“優課系統”教學軟件……在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里顯得格外醒目。 靈壽二中教學樓 馬紅娟 攝 靈壽縣教育局副局長尹秀江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從2008年至今,全縣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總投資2.218億元,上百所農村中小學校蓋起了教學樓;新建1所城區寄宿制初中,新、改、擴建7所中心鄉鎮(學區)寄宿制小學;2013年,5個鄉鎮110個行政村的3393名適齡學生得到轉移安置; 2013年,縣里為靈壽中學引進19名優秀教師,公開招錄幼兒教師40名、特崗教師154名;設立150萬元縣長教育特別獎,重獎為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和優秀學生…… 幾十年不變的縣委大院,堅守的是一份心系民生的情懷,是一種信仰,是共產黨人無私、奉公、為民的最真實寫照。老院子傳承著艱苦奮斗的傳統,體現了民生冷暖的關懷。如今,靈壽縣委不是一點沒有資金修建辦公大樓,而是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民生上;不是沒有調撥資金的權力,而是沒有把這個權力用在自身享受和面子工程上。用縣長周雪軍的話來說,“一想到那些還沒有擺脫貧困的群眾,誰也不忍心將錢去蓋辦公樓了。無論在哪兒辦公,只要老百姓看著舒服,辦事方便,就是最美的縣委大院。” |
關鍵詞:靈壽,縣委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