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不放小” 邢臺市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一個不起眼的“北京月季紅”胚芽,通過快速繁殖技術,每年能“裂變”出幾萬株嫩苗,而在正常情況下只能長出兩株。對于河北清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來講,科技讓不可能變為現實。 清凡公司的前身是礦業企業,經過十幾年摸爬滾打發現,因污染嚴重、破壞環境,開礦這碗“飯”越來越難吃。他們決定轉型發展現代農業,種植花卉和觀賞苗木。2013年,清凡公司與邢臺學院共建實驗室,解決了企業轉型的技術難題。該實驗室不久前被認定為“邢臺市科技企業研發中心”,這意味著清凡公司的科研項目將有望獲得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從2013年9月開始,邢臺市在133家中小企業中開展了研發中心建設工作,其建設形式多種多樣,既有像清凡公司那樣與大專院校合建的,也有在企業技術部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下一步將由邢臺市科技局統一頒發“邢臺市科技企業研發中心”牌匾。盡管這些市級的研發中心規模都不大,實力也不如國家、省級的強,但同樣也受到了足夠的重視。用該市科技局副局長劉冬香的話說,邢臺市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抓大不放小”,既要“行業冠軍”,又要“全企健身”。 劉冬香介紹,2013年3月,邢臺市科技局在全市范圍內就企業研發情況、與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情況等進行了調研。他們發現,在科技創新方面,邢臺不乏全省甚至全國行業的佼佼者。像冀中能源的國家能源充填采煤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國家能源局在充填開采技術領域設立的唯一一個綜合性研發平臺。像中鋼邢機、旭陽化工、華密橡膠等企業,擁有軋輥、化工、橡膠等行業領域的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42家,為企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但是,這些行業的技術翹楚,覆蓋的領域還不夠廣、范圍還不夠大。全市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自己的研發機構,他們的發展,更多依靠的是“汗水”而不是“智慧”,掙到的多是微薄的辛苦錢,缺乏市場競爭力。 “企業的技術創新,需要來自政府部門的引導。”劉冬香說,要引導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哪怕從幾張桌椅、幾個技術人員和簡單的研發設備起步也行,至少這個公司開始有專人考慮創新問題。有了專門的平臺,研發實力就有望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8月,邢臺市出臺了《科技企業研發中心認定辦法(暫行)》,鼓勵中小企業建立研發中心,以技術創新支撐產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認定條件主要包括“企業技術機構具有穩定的技術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少于5名;擁有相對獨立的場地,具有研究開發企業產品所必需的工程技術試驗條件、基礎設施及檢測分析、測試手段和儀器設備”等。經過廣泛宣傳、動員,在申報的企業中,最終擇優認定了133家。 邢臺市科技局副局長傅靜生說,對市科技企業研發中心的認定,并非掛個牌匾就萬事大吉,科技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服務工作要迅速跟進。市科技局向各中心派駐科技聯絡員,隨時掌握企業的創新動態、研發活動,了解他們的創新需求。他們還將邀請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來邢臺,與擁有市科技企業研發中心的中小企業對接,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的轉化。對優秀的研發中心,在項目申報、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而對獲得成功認定的市科技企業研發中心來說,這個資格并非“終身制”。邢臺市科技局每年都會進行審核,對連續兩年沒有開展工作的中心,予以摘牌,以倒逼企業提高研發能力。這不,掛牌不久的邢臺思倍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與大專院校的對接。 “你們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近日,在談判桌上,思倍特公司副總經理趙樹毅開門見山。 談判另一方——邢臺學院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唐偉斌說,他們能夠在菌種優化和發酵工藝的改善上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也能幫助企業研發中心培養專門的人才,提高科技研發的能力。而這些,正是思倍特公司所急需的。 技術創新既要“行業冠軍”又要“全企健身”——2013年1月至10月,邢臺市專利申請量為1661件,授權量為923件,同比實現了較快增長。2013年全市共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92項,其中爭取國家級項目26個。國家和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7個,項目數和經費數均列全省首位。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3項;國家星火計劃1項,其資助金額居全省首位。(記者 張永利 吳艷榮 趙建 通訊員 李開) |
關鍵詞:技術創新,邢臺,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