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兩會]“ 借腦引智 ”加快產業綠色崛起
在太行深山的內丘縣崗底村是一個“傳奇”之地。全村178戶,600多口人。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一個蘋果賣到了100元,賣出了太行山,賣進了奧運會,升級為“黃金”版蘋果。這一切得益于崗底村與農業科研專家的成功對接。 事實證明:人才是事業之基、發展之本、競爭力之源。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人才資源是最大優勢。如何“借腦引智”加快產業綠色崛起,如何招得來、留得住人才?昨日,三位嘉賓走進會客廳,一起建言獻策。 “借腦”成就致富路 先“富”腦袋才能走得遠 提起“借腦引智”給村民帶來的效益,楊雙牛深有感觸。他說,30年前,崗底村還是內丘縣有名的窮山村,地下沒資源,地上是荒山,人均兩分耕地,農民一年辛苦的收入不過百元。 “過去窮,穿的不是改革的鞋;今天富,是走了開放的路。一句話,就是‘借腦’成就了崗底村。”楊雙牛說,那時多次求助河北農業大學。正是自己的真誠,打動了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李教授扛著行李進了山,一頭扎進了崗底村,一扎就是十多年。他手把手教農民管理果樹,培養農業技術員,還研究出了富含18種氨基酸的富崗一、二、三號蘋果。”楊雙牛介紹,在李保國的親自指導下,富崗蘋果率先在全國推行了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建設了蘋果安全追溯系統和4000噸的氣調保鮮庫,實現了富崗蘋果四季鮮的先河。 楊雙牛說,如今的崗底村,真正變了樣。191名農民有了“持證下田”的專業證,100名果農成了農民中專生,62名果農正在就讀大專班,到2019年,崗底將至少有50名農民拿到大學本科學歷。到那時,100名職業農民、100個家庭農場將現身崗底。崗底人傳統的農民形象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用知識武裝的新型農民。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傳家寶。今天的崗底人,不再只憑力氣種地,而是靠腦袋種田。只有先富了腦袋再富口袋,才能走得穩、走得好、走得遠。” “引智”提升產品附加值 20元成本的玻璃賣到上百元 一提起玻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門窗上的玻璃,很少人想到這樣一種玻璃:以玻璃為主體,以藝術為內涵,利用各種創新技法制作,形狀獨特而美觀,廣泛用于裝飾、建筑或家具潔具上,這就是藝術玻璃。 玻璃產業是沙河市的傳統特色主導產業,近年來由于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發展一度舉步維艱。為有效破解玻璃產業遇到的瓶頸,沙河市政府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組建了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 研究院為玻璃產業帶來哪些變化?程金樹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他有一個朋友是靠生產乳化玻璃起家的,幾年前一平方米乳化玻璃利潤竟然從10元跌到了0.5元以下。隨后,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成立了藝術玻璃創意設計中心,研究開發藝術玻璃新工藝、新產品,經過科技創新,他朋友的公司讓每平米成本僅20元的玻璃賣到上百元。 “這就是科研成果的作用。”程金樹說,作為河北省唯一一家走“政府主導、依托科研院所、服務企業和產業”的科研機構,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堅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理念,立足玻璃材料科學前沿,堅持自主創新,解決行業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現在已使用無機水性釉料進行彩繪玻璃制備,替代有機、酸蝕等傳統工藝,真正實現綠色制造。 “借腦引智” 做足服務留人才 “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的發展沒有可持續性,必須走生態發展的路子。”李文闊說,近幾年,很多企業長年陷在出苦力、做粗活、掙小錢的“紅海戰略”中不能自拔。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1噸鋼還賺不了1斤雞蛋錢,卻背負了“污染大戶”的名聲。這些讓人痛心的事實無一不證實,邢臺已到了一個發展轉型的十字路口,必須“借腦引智”,努力推進邢臺綠色崛起。 李文闊說,近年來本市雖引進不少人才,但相關政策不夠靈活,人才流失現象仍較突出。多年來,本市考上全國重點院校的學生很多,但回家鄉的很少,大多“孔雀東南飛”,輾轉到較發達的省區謀求發展。 他建議,一方面,可以實施柔性引才措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季節型”、“假日型”、“候鳥型”、“契約型”等柔性形式引進人才,根據對方需要,不轉關系、不遷戶口、來去自由,只要這些人才能夠服務邢臺、促進邢臺發展就行,真正有效降低人才引進的難度。另一方面,要結合國家重點項目、邢臺優勢和特色項目吸引和集聚人才、培養人才。一個大的項目,往往會跟進一大批各類人才參與建設與運營。即便項目建成后,參與建設的人才走了,但技術會留下來,讓當地受益。 此外,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交流等活動,引進高層次人才,出臺優惠政策,想方設法讓各類高層次人才留下來,讓“候鳥”變成“留鳥”,在邢襄大地“筑巢安家”,以更好地服務邢臺發展。(高亮/文) |
關鍵詞:兩會,借腦引智,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