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消費看變化]年俗:時代變遷催生消費新熱點
閱讀提示 春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放鞭炮、點花燈、貼對聯、吃餃子……各種元素摻雜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思念、喜慶、祥和、祝福……各種感情調劑在一起,構成了濃濃的年味。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富足,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今,傳統的春節習俗也在悄然變遷,隱藏其后的各種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觀念變化催生新興行業——年夜飯、保潔等服務行業市場風生水起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回憶起這些順口溜,逛年貨市場的張先生充滿眷戀。張先生在省直機關工作,今年43歲。在他的印象里,小時候的春節幾乎就和順口溜里說的一樣,年三十越來越近,喜慶的味道越來越濃。 “春節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過春節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消費行為也隨之變化。”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說。 幾年前還很難想象,人們會選擇外出去吃年夜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分工的細化,這種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年夜飯市場已成為各大飯店必爭之地。今年省會的年夜飯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各大飯店紛紛打出自己的招牌:有的主打特色牌,有的主打價格牌,有的主打健康牌,讓人目不暇接。 “春節前,我們的業務量比平時翻了一番,人手都快不夠了。”1月22日,在石家莊易龍保潔公司,業務經理李女士的電話響個不停,只得插空和筆者聊聊。節前業務量集中,很多保潔公司不約而同提高了價格。 同時,捏糖人等行業從大多數人的春節生活中消失,只存活在記憶中。城市高樓林立,但新式住宅并不像傳統住宅那樣,給年畫、掛歷、門神預留了位置。“可以預見,經濟的發展會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春節,還將催生出更多的服務行業,也會有一些行業萎縮甚至消失。”袁學駿說。 城鎮化步伐改變文化消費——辦廟會,給當地帶來1800多萬元收入 “過年肯定休息不了,沒辦法,單位里很多人都在為廟會加班。”一進臘月,正定文物管理局副局長朱志輝變得比平時還要忙。 每年正月初三到初十,正定古城都會如期舉辦春節大廟會。廟會上有民俗表演、特色小吃,大佛寺等主要景點也都開門迎客。“去年廟會期間,我們接待了兩萬多人,門票收入就達180多萬元。”朱志輝說,甚至連北京、太原、唐山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來。 按照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數據,旅游門票每1塊錢的收入,可以拉動當地餐飲、住宿10塊錢的收入。也就是說,這180多萬元的門票收入能帶動正定1800多萬元的收入。“我曾詢問過一個在廟會期間賣拉面的小攤主,”朱志輝說,“平均每天收入近2000元,總計1.5萬元。” 一個廟會,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魔力? “春節是文化消費的一個集中時期。”袁學駿說,早些年,逛廟會、聽大戲等都是人們過年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些植根于農村市場、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市場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很多人懷念這種濃濃的年味。廟會迎合了人們懷舊的情緒,聚集了人氣兒,也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 和農村相比,城市的文化市場更加多元化。“今年春節,還有《大鬧天宮》等多部大片上映。”袁學駿說,說明越來越多的力量在角逐春節文化市場,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擁有更多的選擇。 科技力量帶動新興市場形成——短信拜年剛熱幾年,微信祝福又登場 一到過年,袁學駿的手機就會收到各種表達祝福的拜年短信。最多的一次,他收到了523條拜年短信。 “過年期間,人們會通過拜年,表達對親人、師長、朋友的祝福。”袁學駿說,近年來,拜年的方式也呈現科技化的發展趨勢。短信、網絡郵件、QQ、微信等都成為人們相互拜年的重要渠道。 一個春節,會有多少條祝福短信在空中飛舞? 數據顯示,2007年春節期間,我省短信日均發送量首次突破億條,從除夕夜至正月初七,短信量突破9.3億條。形成了總價值近億元的市場,平均每個手機用戶花了4元多錢。 此后幾年,這個市場發酵般成長,最高峰時突破了10億元大關,吸引了眾多的網絡內容提供商編制拜年短信,瓜分這一市場蛋糕。 “現在,很多人又選擇微信等更時髦的方式互相祝賀新春。”袁學駿說,拜年的方式,越來越與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頻共振。 科技改變著生活,當然也改變著過年。除了拜年,“給壓歲錢”等習俗也發生著悄悄地變化。長輩對晚輩表示關懷、祝福,不再是給個紅包那么簡單了,好多人會選擇贈送書籍、文具等用得著的東西,來表達更深的祝福寓意。尤其是手機、電腦等,更是受到了普遍青睞,一到春節,就到了電子類產品的銷售旺季。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每逢春節前夕,北國電器等企業的營業收入環比增長達兩成以上。(實習生 尤宗華 記者 許衛兵) |
關鍵詞:春節,消費,年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