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壩上150萬畝防護林枯死 林業局:系自然衰亡
干旱、衰老是樹林死亡主因 針對三北防護林存在大面積干枯死亡的情況,記者和張北縣林業局取得聯系。 據張北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張北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的干旱、半干旱農牧交錯帶,農作物一年一收。高寒、干旱、多風、無霜期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張北主要氣候特征,目前,全縣林地面積為159萬畝,其中楊樹總面積為65.8萬畝,大部分樹齡在40年以上,已經有部分林區出現枯死半枯死現象。 張北林業局副局長王進煥告訴記者,這些楊樹林就是傳統上所說的三北防護林,只是現在不這么叫了,也可以叫京津源風沙治理工程,這些楊樹林大部分是在上世紀70年代建起的人工林,當時壩上幾乎沒有樹林,在國家的號召下,壩上各縣開始造林,每個縣都派人到壩下的懷來、涿鹿、萬全等縣去拉楊樹枝,回來后栽種,那時候也就種的起這樣的楊樹,種別的樹種還得買樹苗,根本種不起,經過數年的努力,終于使張北有了幾十萬畝楊樹林。 采訪中,張北林業局向記者出示了一份材料,記者看到,在這份材料里,張北林業局給出了楊樹大面積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樹木進入成熟期,生命力逐步衰退,生理功能逐步喪失。工作人員表示,根據《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準》規定,我國北部楊樹樹齡30年以上進入成熟期,而張北縣的楊樹大部分是在上世紀70年代栽植的,已經到了生理成階段,衰老死亡屬于自然現象。此外,壩上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張家口市水務局的監測數據顯示,壩上地區從2000年到2010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至3米,同時,近十年來壩上地區年均降水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缺水的因素也大大加快了防護林的衰死速度,成為楊樹大面積死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在張北縣王簸箕溝村采訪時看到,這里的楊樹林雖然長得較為高大,但仍然出現了干枯死亡現象,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們搬到這里居住已經有不少年頭了,大概從五年前開始,明顯感覺缺水,家里的水井是越打越深,還常常斷水,地里的大田莊稼由于天旱下雨少,更是連年減產,甚至還出現過絕收現象,這些楊樹慢慢的也開始干枯,主要就是缺水的原因。 同樣,在該村村委會大院內,負責人指著大院里的幾棵楊樹說,這些樹只長了20年,按說正是長的最好的時候,但你看看,已經死了一半,剩下的幾棵樹頭也開始干枯了,估計明年就會全死了,這些樹絕對不是因為進入成熟期衰老死的,就是缺水旱死的。在這位負責人的指引下,記者看到這些只有20年樹齡正值壯年的大楊樹有數棵已經干枯,剩余的數棵也干了半個樹頭,預示著明年死亡就會到來。 針對這種情況,隨行的張北縣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干旱缺水確實是個很主要的原因,但由于張北林區面積太大,本身又缺水,每個村只有一個護林員,往往要看護上千畝樹林,及時知道樹木干旱要枯死,也不可能都給澆上水,這是現實存在的難題。 雜草叢里小小的榛子松孕育著壩上生態的未來和希望 這片退耕還林地的雜交林長勢茂盛有榆樹沙棘檸條等多種樹種 |
關鍵詞:防護林,枯死,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