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置辦年貨 集市上“鉆”出來的年味
隨著春節一天天臨近,一股年味,從集市上“鉆”了出來;一幅年景,在集市上呈現。 1月18日,農歷臘月十八,雙橋區大石廟大集。 早晨不到8點,集市上火紅燈籠高高掛,五彩氣球隨風搖,在綿延500米的旱河內,做生意擺地攤兒的一個挨著一個,整整擺了三排,似三條長龍蜿蜒而去。流連其間,只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熟肉制品、時蔬干貨、水產海鮮、服裝鞋帽、家具碗筷等年貨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最為耀眼的是那連片擺掛的對聯、年畫和“福”字,遠遠望去,紅彤彤一片,使集市顯得分外紅火而熱鬧。 9點左右,置辦年貨的人們陸續趕來,集市上人流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于是,年味就在人們的擁擠中芬芳出來。置身其中,記者感覺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喜慶的年味兒。趕集的人很多都是全家出動,男人拿著購置的貨物,女人帶著孩子,孩子手里攥著愛吃的零食,見到熟人便問:“年貨置辦得咋樣了?”滿臉的幸福,滿臉的歡笑。 集市上一派忙碌景象,商販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歡笑聲,一陣接著一陣,譜成一曲年集協奏曲,熱鬧非凡,年味十足。各個攤位前圍滿了前來購買年貨的農民,各色商品十分走俏。你看,這邊給孩子試新衣心里別提多快活;那邊,高跟鞋、高靴子同樣也在農村時興;買肉的農民“挑肥揀瘦”;賣香油、調料的“現榨、現碾”倍受追捧……無論是買的還是賣的,個個都把一年的豐收與喜悅掛在臉上和眉梢。 “那扇排骨多少斤?給我稱稱,我都要了。”“18斤多,261塊,零頭不要了,給260得了”。記者循聲而望,來自大石廟鎮陳家溝的陳大爺正在買排骨。“我8點多就到了,為的就是買點好排骨。現在日子好過了,手頭寬松,買就買好的,過年就得有個過年的樣兒。”陳大爺的臉上掛滿笑容,“以前過年趕集,那得掂量著兜里的錢看看能買什么,現在趕集則是想買什么買什么,你說這生活有多大變化。再說,現在通公交車了,交通方便,買好了年貨,花一塊錢舒舒服服就到家。買多了就打的,不在乎那二十左右塊錢。” 65歲的趙大伯,47歲的焦大叔,一大早就裝著十幾只自家養的笨雞趕到集市上。“我從2000年開始,年年養點兒笨雞等到臘月趕集賣。現在的大集,變化真是大,貨物真是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想買什么都有。你看這旱河里除了攤位就是人,兜里有錢心不虛,跟十年前比人們花錢可大方多了。”趙大伯邊和趕集的熟人打招呼邊對記者說:“十年前笨雞還不太好賣,那時人們大多圖便宜,所以雞架更好賣。現在人們都喜歡買笨雞吃,有營養,價格雖然高幾塊,但是買的人也不少,一只六七十塊錢,一個鐘頭,我賣了七八只了。”“原來都講究越肥越好,喜歡貪便宜,現在可不是了,首先是看肉好不好,肉不好,便宜也沒人買。”旁邊賣豬肉的李大哥笑著說。 跟著熙攘的人群,記者體驗著年的味道。此時此刻,不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不論是東村的還是西莊的,人人臉上掛滿笑容。在服裝區,五顏六色、各種款式的服裝映襯著來往的趕集人。大石廟鎮馬家莊的齊義正在給小孫女買新衣。“130塊錢一身,貴了點兒,但我看著樣式挺好的。我有退休金,我和老伴還種點兒菜賣賣,手頭比較寬裕,所以只要孩子喜歡,款式好,質量好,貴點也沒事兒。放在前幾年,可真舍不得。” “生意不錯啊?”等了11分鐘,見攤主隋大姐終于有點兒空閑時間,記者便和她聊了起來。經了解得知隋大姐夫婦自1990年就開始做服裝生意,平時就是趕圈集,常去雙峰寺、灤河、西營等地。說起人們在服裝方面的變化,隋大姐說:“干這行20多年了,年年歲歲新變化。20年前人們重價錢輕款式,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兜里的票子越來越鼓,眼光越來越高,選東西也更挑剔了,地攤、小店的生意受影響。原因就是,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了,開始講究品牌、質地;另一方面就是網購在農村也成了平常事,很多人都到網上購物了。” 采訪中記者發現,過年趕大集的傳統雖然沒變,但集市上的經營品種、供求關系等都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如今,除了周邊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趕大集,許多市里人也紛紛趕來采購年貨,他們說,到這里趕大集買點兒傳統的年貨,覺得更有年的味道。在集市上,記者就遇到了家住市區的楊桂華女士也來“湊熱鬧”,她說,進入臘月以來這是她第二次到大石廟趕集,上次她買了160多元的排骨,這次想買幾只農戶養的小笨雞,再絞幾斤糧食豬的肉餡。(李海滔 李金宏 文并攝影) |
關鍵詞:年貨,集市,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