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秦皇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經驗與啟示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過程中,秦皇島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政府與社會“兩條腿”走路的方式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需矛盾,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難題。 “秦皇島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主要體現在社會力量對節慶和展覽活動、廣場文化活動、文化講座、場館建設、舞臺表演、文化藝術培訓等的經費贊助,制定并出臺了《關于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意見》,從體制機制、市場環境、項目用地、稅費優惠、資金扶持、貸款貼息、場館補貼、演出補貼、活動獎補、激勵機制等10個方面給予鼓勵。”秦皇島市文廣新局局長李文生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越來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群眾對公共文化的服務內容要求進一步擴大,服務方式要求進一步改進,服務途徑要求進一步豐富。針對這種情況,秦皇島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過程中,一方面強調黨委、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為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秦皇島市圖書館2009年起創辦了“秦圖講座”,與秦皇島市國學研究會、詩詞協會、燈謎協會等社會力量合作,組織專家學者義務為市民講授國學、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等知識。秦皇島市還與故宮博物院簽署了合作協議,從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每月在秦皇島市文化廣場舉辦1場以文博知識為主的“故宮大講堂”。如今,“秦圖講座”已經成為秦皇島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品牌,深受市民喜愛,僅2011年至2012年就舉辦講座189場,參與聽眾11170人次,成為傳播文化的窗口和大眾繼續學習的終身課堂,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普及科學知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0年以來,北戴河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高校資源優勢,以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為目標,全面啟動了怪樓藝術片區項目。該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建設,解決建設資金難題。引進6億元資金建設了河北畫院北戴河分院、梅墨生藝術館、蔣世國美術館、北戴河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八大項目,走出了一條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連片開發的成功之路。省委常委、秦皇島市委書記田向利強調:“要努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以自然資源、人文環境、民俗風情等為依托,積極打造節慶文化活動品牌,抓好社區、鄉村、校園、企業和家庭文化建設,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工程,把更多的‘文化大餐’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要拓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除企業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外,秦皇島市的一些個人也參與到了其中。地處昌黎縣西王莊村的“新農村圖書館”占地600平方米,是農家婦女張艷玲和丈夫趙潤明1981年創辦的一所非盈利公益性家庭圖書館。累計投資30余萬元,現已擁有5萬余冊門類齊全的圖書,30余種雜志,成了附近鄉親的資料庫。該圖書館已經成為冀東一座具有標桿意義的農村圖書館。 投資一千萬元將老港口“高級員司俱樂部”改建成港口博物館;將閑置的秦皇宮(主題景區)建成北戴河博物館;在多方資助下,草根藝術團體“小西藏”藝術團通過市場機制進行公益演出;撫寧縣熱心公益事業的彩虹文藝隊,將快樂帶給家家戶戶;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黎地秧歌”省級傳承人宋建亮創辦的昌黎縣“黑豹”藝術團,用市場的力量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近年來,秦皇島市涌現出一大批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的典型事例。 省文化廳與秦皇島市政府建立了暑期合作機制,每年組織省直院團來秦演出,指派業務處室進駐秦皇島,指導協調暑期文化工作。據統計,秦皇島市2013年暑期的重點文化活動共有9大類、100余項、5000余場次,其中社會參與的就有30項、1600余場次,占全部活動的三分之一,比上年同期增長20%。“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使文化部門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回歸,更好地發揮政府投入資金的杠桿作用,緩解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不足。”秦皇島市文廣新局調研員孫貴祥表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利于推進各類具有資質、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和社會機構開展公平競爭,通過競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從最初的政府唱“獨角戲”,到如今的多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大合唱”,秦皇島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記者 宋柏松) |
關鍵詞:秦皇島,示范區,服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