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燕趙版”美麗鄉村漸行漸近
2013年12月26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省級試點村——內丘縣西張麻村保潔員在收集垃圾。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漸完備,公共服務逐漸覆蓋……去年,列入我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務的5000個幫扶村和沿高鐵、高速及環城區、景區的3029個重點村,通過大力實施“環境整治、民居改造、設施配套、服務提升、生態建設”五大工程,打造出了一個個生活高品質、村莊田園化,富有濃郁鄉村地域特色的“燕趙版”美麗鄉村。 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去年省委八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在全省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要求各地把這一行動作為基本的民生工程全力推進,力爭到2020年徹底改變全省農村落后面貌,使農民群眾充分享受現代文明生活。 整治農村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我省有近5萬個行政村,由于基礎設施不配套、公共服務水平低,再加上人們的衛生意識差,相當數量的農村存在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路不平燈不明、環境衛生容貌差等問題。 著眼于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我省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按照保持田園風光、增加現代設施、綠化村落庭院、傳承優秀文化的要求,加快打造“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燕趙版”美麗鄉村。在行動中,各地全面開展了“四清”(清垃圾、清雜物、清殘垣斷壁、清庭院)、“四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近5萬個村有95.3%的村莊完成了“四清”工作,共清理各類垃圾5547萬立方米、雜物1574萬立方米,清除殘垣斷壁155萬處,清理庭院820萬處。 為避免環境衛生出現“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各地紛紛探索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有的村莊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制,村民各自負責劃定區域的衛生,村里聘請老黨員、老干部等為衛生監督員;有的村莊建起了保潔隊伍,實行物業化管理。目前,3029個重點村中有98%的村莊建立起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市、縣兩級年投入保潔經費2.7億元,購置垃圾桶64294個、垃圾車1795臺。 在整治環境的同時,各地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硬化道路,村民出門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改造供水管網,實現自來水入戶,徹底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建設沼氣池、使用液化氣,家家戶戶不再煙熏火燎;革除陋習,將傳統旱廁改造成雙甕式、三格式或三聯通沼氣式衛生廁所……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各地著眼于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立足長遠,力求基礎設施一步配備到位。 在內丘縣西張麻村東頭的空地里,有一座蔚藍色屋頂的小房子,房前兩塊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這是我們村的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廠。”村黨支部書記楊現忠介紹,這個以太陽能為主要動力能源的污水處理廠,能全自動化運行,日處理能力150噸。全村每天排出的三四十噸污水全部集中到這里,經過處理后的水,能澆花、澆樹、澆農田。 而南和縣南張莊村,投資130多萬元建設了全縣首個農村污水處理廠,并把主管道與各家分管道相連。他們采用人工濕地法處理污水,當農家污水經過層層過濾后,不僅可以養魚種花,還可用作綠化美化用水和農田灌溉。目前,村里的綠化用水全部使用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 省環保廳副廳長呂竹青介紹,根據不同地域、村莊特點、生活污水收集方式等,全省選取部分村莊先行試點、示范,進行了6種模式的生活污水處理探索,旨在尋求長遠而有效解決農村污水之道。 保持鄉村肌理,突出田園風光,打造別具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鄉村特色、田園風光,是農村區別于城市的獨有特色。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滿眼綠”,是打造田園風光的重要內涵。 在改造提升行動中,各村在街道兩側因地制宜種植了楊樹、槐樹、垂柳等當地樹木,建設了或方或長的花池,栽植著冬青、月季等植物;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開辟了或大或小的菜園,就連農家小院的一角,也辟出了一小塊菜地,形成了融田園風光和農家情趣為一體的獨特景致。 民居改造中,各地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注重延續傳統房屋風格樣式的基礎上,重在完善功能,增加現代設施;小坑塘、廢棄坑,不是一填了之,而是經過整理、設計,變成了村莊公園;道路盡量不擴寬、不取直,保持原有格局,因地制宜搞硬化,除主街水泥硬化外,小街巷和便道或用廢棄的舊磚鋪設,或選用當地的塊石、卵石、石板等天然材料,與周圍環境渾然天成。 “此次改造提升行動,我省立足村莊千百年來形成的固有風格,尊重村莊布局結構、道路肌理,保證了村莊的整體風貌和生態空間。”省住建廳副廳長桑衛京說。 由于經濟基礎、自然條件、傳統習俗、歷史淵源等差異,歷經千百年歲月磨礪留存至今的村莊,形成了各自的風貌和氣質。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中,各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堅持規劃先行,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力戒“千村一面”。 為保證改造提升的品質,各地聘請了中央美院規劃設計院、中國城鎮規劃設計院、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浙江大學規劃設計院等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單位,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這些規劃設計全面融入了當地的自然、人文、產業特點等元素,既彰顯了地域特色,又獨具風格。 ——赤城縣官莊子村,民居住宅灰白墻體、紅瓦屋頂、灰色門樓,大街小巷或水泥路面,或碎石、紅磚鋪就,顯得古樸典雅,自然和諧。并且村莊標識、墻體樣式、配套景觀、美化綠化等方面,處處體現出濃郁的當地文化特色。 ——四面環山、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的秦皇島西連峪村,依托4300余米的北朝長城遺址、老爺臺、大小玲瓏塔等歷史遺跡,修建了長城路、探險路、登山路等,大打生態旅游牌。 ——陽原縣東城村具有皮毛碎料加工的悠久傳統和優勢,他們在改造舊村面貌、建設新村的同時,建設了皮毛一條街,又規劃了皮毛文化綜合體項目,著力打造皮毛碎料及產品交易集散地。 發展富民產業,村美民也富 1月2日中午,黃驊市西排村村民何麗敏,點著沼氣開始做午飯。她說,“以前做飯都是用柴火,弄得屋里煙熏火燎的。現在村里建起了沼氣站,家家戶戶通上了沼氣,做飯干凈省心。” 西排村的沼氣站是由神華黃驊港務公司資助建設的。經過兩期建設,現在已有5個產氣罐和1個儲氣罐,能滿足周邊12個村的農戶使用。沼氣站的建設,不但讓村民做飯用上了清潔能源,而且催生了一條“秸稈、糞便—沼氣、沼渣、沼液—燃料、菌菜、肥料”的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建成了存欄規模1500頭的養豬場、存欄上萬只的土雞散養場,以及200畝的蔬菜大棚和1萬平方米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現正進行千畝雜糧基地建設。 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為契機,各地在為農民創造舒適、舒心、現代生活環境的同時,紛紛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同步謀劃“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鄉村”,以增強鄉村長遠發展的后勁兒。 武強縣周窩村擁有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樂器生產企業——河北金音樂器集團。該村依托這一優勢,大力發展音樂小鎮,以產業帶動小鎮建設,以產業凸顯小鎮風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屈家營音樂會的固安縣屈家營村,在村莊改造提升中著力打造古樂文化旅游村。林木覆蓋率超過95%的博野縣大北河村,則立足果樹多的生態資源,以“親子游、農家游、生態游”為主題,大力發展集觀光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游…… 多年來一直以農耕為主業的玉田縣劉現莊村,如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將村民承包地以入股的形式進行流轉建立產業園區。目前全村90%以上的耕地納入了規模經營,農戶將承包地出租給合作社后,既可承包蔬菜大棚,又可在園區打工,每年還能領到租金及入股分紅。 經過一年來的各方努力,如今,“一村一業”、“一村多業”或“多村一業”正在形成,村美民富的“燕趙版”美麗鄉村正在我省各地漸次綻放。 |
關鍵詞:農村面貌,美麗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