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發展有代價”掩蓋問題
日前,歌手毛阿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語出驚人:“很多人在動車相撞后大驚小怪,對北京的霧霾不斷抱怨,但英國工業革命時倫敦的霧霾比我們更為嚴重,再說美國也撞過火車,日本也一樣。突變的時代往往會發生一些突變的事、一些意料不到讓人類受傷的事,它們是發展過程中必須承受的代價。”毛阿敏的一席話引發爭議。 誠然,發展往往意味著付出代價,但代價并非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毛阿敏認為“對動車相撞、霧霾不必大驚小怪”,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很容易掩蓋深層次問題。 首先,發展不一定必須付出代價。許多發達國家都曾經歷“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中國完全可以汲取前車之鑒,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避免重蹈覆轍。其次,付出代價未必就能發展好。中央一再強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底線。如果逾越,即使取得一時成績,也不會取得最終成功。“發展有代價”是規律,但不是鐵律。現實中,一些代價原本不該付出,甚至是失誤所導致的。溫州動車相撞事故,暴露出高鐵安全生產管理、設備質量、應急處置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如果動輒用“代價論”去解釋一切,很容易一葉障目,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張楓逸 |
關鍵詞:發展,代價,撞車,霧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