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碑、雜草垃圾……邯鄲宗師墓竟如此凄涼
如今,武禹襄墓前僅剩半塊石碑,雜草叢生 該墓屬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但未被登記公布為文保單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絕大部分未被定級 一塊斷裂的殘碑,一個看不出原樣的土堆,雜草叢生,垃圾遍地……難道這是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一代武術宗師武禹襄的墓地? 日前,武式太極拳的修習者來到邯鄲永年縣宋寨村拜祭,眼前的情景令人唏噓。 據了解,武禹襄屬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但未被登記公布為文保單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絕大部分未被定級。 如何扭轉像武禹襄墓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尷尬現狀? 網傳 “先師”墓前僅剩半塊碑 日前,在北京工作的楊先生回到了太極之鄉——邯鄲永年,十年前他就是從這里進入了太極拳的世界,修習武氏太極拳。故人相聚,飲酒暢談太極的前世今生,不知是誰起了個頭說,去給禹襄老先生(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一代太極宗師武禹襄)掃掃墓吧。 14日清早,師兄弟幾個人趕到永年縣宋寨村尋訪先師墓地,但眼前的情景讓他們欲哭無淚:斷裂的殘碑,看不出原樣的土堆,雜草叢生,垃圾遍地…… 楊先生將此場景拍攝下來,并寫了一篇文章上傳到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自己想辦法籌些錢修繕一下都行。”楊先生說,他和同門的師兄弟們只是希望能有個地方來拜祭,表達一下對“先師”的敬意。 調查 “武家哥仨都葬在這兒” 17日下午,記者趕到永年縣宋寨村,公路兩邊都是建好的門市,門市中間,有個缺口,一個斷裂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 碑上,刻有“文保所”和“廣府鎮”立石的字樣,但碑文正文只剩下“之墓”二字,刻有墓主姓名的上半段石碑已經不見了。 石碑北側,有個1米來高的封土堆,上面長滿雜草,附近布滿生活垃圾。除此之外,墓地北側還被人為挖出一條長約3米深近50厘米的溝,周圍散放著建筑材料。 附近門市的鄭先生說,他不是本村人,但兩三年前來這里時,這塊碑好像就已經斷了。至于這個墓到底是誰的,他也不清楚。“那是武老三(武禹襄)的墓啊,老武家哥仨都埋在那塊。”宋寨村內,80多歲的李大爺說,大約20年前,這塊墓地重新修過。“那時候修得可好了,都是水泥的,有一間房子那么大……”但后來拜祭的人少了,加上墓地附近又是修路又是蓋房的,就被毀成了現在這副模樣。說到這里,老人嘆了一口氣。 武禹襄墓屬不可移動文物 據在廣府鎮武禹襄故居工作的武式太極拳傳人胡鳳鳴介紹,1991年,永年縣曾舉辦太極拳聯誼會,那時候來的人多,大家得有一個地方來拜祭“祖師”,所以就重修了武禹襄墓,這個斷碑就是廣府鎮當時立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墓地的磚石都被附近的村民搬走它用了。 隨后,記者在永年縣政府網站找到了一篇名為《永年縣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永年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和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的文件,《通知》的附件中,武禹襄墓屬于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在古墓葬列表里。 但記者從永年縣文保所的游所長處了解到,武禹襄墓未被登記公布為文保單位。 回應 當地或將對該墓進行遷建 游所長說,文保所對墓地遭到破壞一事并不了解,他們將盡快到實地勘察。此外,該墓地作為不可移動的文物,保護工作應由宋寨村村委會維持,“可能是附近村民的文物保護的意識比較弱,造成了現在這種情況。” 昨日(12月19日),游所長給記者打來電話稱,當地已派人勘查過了,石碑可能是村民不小心撞斷的,封土附近的深溝,是村里在鋪設水管,不會對墓葬形成破壞,“我們將與當地進行協調,會對墓地進行保護。” 游所長說,廣府太極古城的管委會早就有意將武禹襄的墓地遷走,建設新的陵園,供后世慕名而來的游人憑吊拜祭。但由于武禹襄為近代名人,他的后人還有,在情理上說,在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前不適合遷建。 接下來,文保所將與古城管委會積極溝通,爭取聯系上武氏后人,繼而將武禹襄墓進行遷建,以求更好的保護。 延伸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 武禹襄墓作為近代名人墓葬,屬于相對特殊的不可移動文物,還可以遷建,但大多數是不能遷建的,這樣就給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根據2011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766722處。普查顯示,中國文物保護工作不容樂觀,已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中,17.7%保存狀況較差,保存狀況差的占8.43%,有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 在這類消失的文物中,絕大部分是沒有任何定級、只是被區縣登記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 對此,游所長介紹說,永年縣有3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部分文物沒有被公布為文保單位。“文保所一共就幾個人,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這樣一來,很多具體看護工作就要落到村鎮,加之村民的個人素質和對文物的認識比較有限,難免會對文物造成侵害。 及時確立為文保單位可受法律保護、資金支持 石家莊市文物局副局長左春和介紹,不可移動文物是相對于瓷器等可以轉移到博物館等場所進行保存的文物,包含古建筑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等。同時,也包含國保、省保等文保單位和還沒有被定級只是被登記的田野文物。 左春和說,永年縣的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普遍存在,不可移動文物在沒有被定級確立為文保單位前,是不在法律的保護范圍之內的,同時也沒有資金的支持,只能呼吁社會保護和加強居民的文保意識。 對于這種尷尬的局面,左春和認為,在現階段,只能是對這些還沒有被確立為文保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加緊鑒定、論證和定級,然后再采取相應的措施。 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左春和說,“有的十字路口,雖說沒有警察站崗,但大家也不會闖紅燈,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文明駕車的道德約束外,電子警察的設置,也有很強的震懾作用。”現階段,野外文物保護幾乎全靠人力,如果各地政府能投入相應的資金,安裝探頭或自動報警系統,或許可以起到很大的威懾作用。 新聞內存 武禹襄與武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為我國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咸豐年間,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創。至今大約有130年的歷史。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家族在永年是望族,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后任職,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禹襄自幼酷愛武術,曾習陳式老架太極拳,后又從陳清萍學趙堡太極拳,備悉理法。他通過對拳譜的研究和本身練拳體驗,創編而成武式太極拳,并撰寫了《太極拳解》和《十三總勢略》等著作,至今被拳界奉為經典名著。 -文并攝/記者趙杰 |
關鍵詞:石碑,宗師墓,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