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來留不住旱時用不上 部分“小農水”荒棄損毀
鋪設節水管道、修建蓄水池……近日,記者在石家莊、邯鄲等地采訪,聽到一些農民反映,一些地方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規模小、效率低,重建設輕管理等問題,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短板。 水來留不住、旱時用不上—— 部分“小農水”荒棄甚至損毀 軍留灌區位于魏縣南部,然而,這些年每年春灌時節,魏縣北善村農民王老漢只能眼睜睜看著衛河水從不遠處緩緩流過。“都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這里是守著水源,莊稼也解不了渴。”王老漢無奈地說。 邯鄲市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軍留灌區修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閘、涵老化,渠道淤積、滲漏嚴重,運行困難。加上支渠年久失修,難以發揮作用,“水來留不住、旱時用不上。” 軍留灌區設計灌溉能力為35萬畝農田,但如今,每到干旱季節,只有主渠道附近的三四萬畝耕地能夠受益,剩下的30多萬畝耕地,盡管水源就在不遠處,卻“斷流”在“最后一公里”。 無獨有偶。在大名、館陶等縣,記者了解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引衛運河的堰塘水渠,大部分也都堵塞荒棄著。 目前,我省大型骨干灌區還有一些財政資金維護,但大多數大中型灌區,渠系工程年久失修,損毀嚴重,運行困難,個別灌渠處于報廢狀態,灌區渠系骨干工程防滲率僅為18.3%,末級渠系幾乎沒有任何防滲和維護措施。 近幾年,隨著農村飲用水工程逐步推廣,大多數城鎮周邊的農村飲用水難題解決了。但在一些偏遠農村,承擔人畜飲水、灌溉功能的小水庫、塘壩、水渠等小型水利設施,不少處于荒棄甚至損毀狀態,農民仍得“靠天吃水”。 主管鋪得好,入戶不配套—— 一些“小農水”建設仍存短板 近日,在趙縣沙河店鎮楊召村的百畝麥田里,一場農田水利建設掃尾攻堅戰正在緊張進行。年已六旬的村民馮布居正在麥田里安裝管道和出水口,他告訴記者,“要是節水管道能通到每家每戶的地里就更好了。” 記者在田間觀察到,果然,在麥田里只有一條節水主管道。“我們縣是全省‘小農水’建設項目重點縣,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從機井到各家各戶的主節水管道鋪設得很好,只是入戶的支線管道沒有鋪設,每戶村民不管有多大的地塊,從這頭到那頭還是要大水漫灌。”在介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帶來好處的同時,村黨支部書記張建衛也指出了工程的不足。 “在我們省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的確存在節水支管道不配套問題。”省水利廳農水處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畝均固定水利節水管道為4-5米,而國家要求為8-10米。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短板。 記者還了解到,我省6700多萬畝具有灌溉條件的農田中,只有41.4%具有小型農田管灌節水工程,微灌、噴灌高效節水工程只占灌溉面積的1.2%,管灌面積雖然較大,但農田節水灌溉工程分散,規模小,效率低,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速度跟不上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步伐。 既要增投入,更須強管理—— 確保“小農水”工程永續利用 “資金缺乏是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滯后的直接原因。”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央和省級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水利建設,但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為主,小型水利設施的建設仍在試點階段。同時,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涉及水利、財政等多個部門,資金被分散到多個部門,很難發揮最大效益。 另外,隨著城鎮化推進,部分村子日益萎縮,“以工代籌”、“以工代資”等方式越來越難以落實。修建一個小型水渠,村民人均也需要籌資數百至上千元,這對仍留在農村的村民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 “小型水利設施要真正發揮作用,管理、維護很關鍵。”邯鄲市水利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體制已刻不容緩。 為確保工程永續利用,專家建議,還得從加大投入、完善管理上入手,建立長效的維護機制,做到建管并舉。各地應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養分離,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積極探索對農民管護農田水利設施實行補貼的辦法。同時,建立管理養護長效機制,研究解決農田水利工程維護運行經費保障和機制問題,真正實現工程“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還應積極探索“合作社”管理、“公司化”管理的模式和途徑,逐步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機制。 |
關鍵詞:灌溉,河北,基礎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