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堅持“十要十不要” 走正城鎮化之路
河北的城鎮化在沿海省份中是一塊“洼地”,城鎮化發展潛力很大;河北一直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增長點之一。 會議提出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做到“十要十不要”——一要遵循規律,不要一哄而上;二要科學定位,不要盲目跟風;三要組團發展,不要越攤越大;四要以人為本,不要重物輕人;五要注重生態,不要水泥森林;六要以業興市,不要人為造城;七要重視質量,不要粗制濫造;八要傳承文化,不要工業復制;九要城鄉一體,不要城鄉一樣;十要創新機制,不要政府包辦。 有關專家指出,這是河北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路子作出的正確選擇。按照上述“十要十不要”去做,才能不再走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保證“把城鎮化路子走正”。 尊重規律,科學定位 130多個縣城都要有特色,搞得很精致、有品位 提到城鎮化,人們就會想起大干快上,其態勢仿佛一夜之間便可崛起一座城。 但規律表明,城鎮化受自然條件、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要把城鎮化看成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需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順勢而為、水到渠成。 遵循這一要求,全會提出,要遵循規律,不要一哄而上。各地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特別是合理確定城鎮化率,合理調整城市規模,使之有利于經濟發展、居民生活、交通便捷、資源節約,不要急于求成、大干快上、過猶不及。 既要遵循規律,還要尊重科學。全會提出,要科學定位,不要盲目跟風。各地的區位、基礎、條件不同,城市建設發展必須實事求是地搞好定位。同時,根據定位科學規劃、務實行動,我省130多個縣城,情況很不一樣,有些可以做大,有些不一定做得大,但都要有特色,搞得很精致、有品位。 以人為本,詩意棲居—— 使稻田、麥浪、青紗帳、濕地成為城市周邊的風景 城市建設發展最終是為了人,是讓人享受“詩意般”地棲居。 為此,全會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解決好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人口落戶問題,不讓他們處于“半市民化”狀態或“兩棲”狀態。要把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血脈里,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不要以車為本,弄得老百姓生活不便、交通不便,搞得城市房價飆升、環境惡化。 城鎮生活的“詩意”還體現在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享中。 “本著同土地談戀愛的立場做好規劃,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使稻田、麥浪、青紗帳、濕地成為城市周邊的風景。 專家分析,這糾正了目前我省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誤區,不要再搞開山造地、填湖填海、大樹進城、人造景觀。此外,我省要求提高城鎮建設土地利用率,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不要都搞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大園區。 文化是歷史的記憶,也是城市的靈魂。“過去的城鎮化由于經驗、準備不足,有的地方出現了千城一面的情況,沒有特色。”相關專家表示。 我省提出,要高度重視保護城鎮獨特的歷史記憶,延續歷史文脈、突出地域特色,格外珍惜古城、古街、古宅、古樹。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不要“以城吞鄉、逼民上樓”,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 優化布局,產城互融—— 使人在城市落得住、過得好,關鍵是培育特色產業體系 專家認為,河北的城鎮化因為京津冀區域的特點,需要在布局上做更多考慮。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層級結構不合理,“攤大餅”式地擴張攤出不可治愈的城市病,這些案例值得我們借鑒。全會提出,未來河北的城鎮化要組團發展,不要越攤越大。我省設區市尤其是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市,還需要擴大規模,但要組團發展,不要“攤大餅”,并要求盡快劃定每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開發邊界,使城市規劃由擴張性規劃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轉變,避免開發強度過大。 以業興市,產城互融。“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任何城市都不會憑空而生。”相關專家表示,城鎮化與工業化一道,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要做到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未來,河北將有幾百萬人轉移到城鎮,必須建立足夠的產業支撐就業。 為此,全會提出,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增強城市產業承接能力,特別是提高服務業比重,不要產業空心化,更要防止成為“鬼城”、“空城”。 “我省的縣都不大,要實行城鄉全域規劃,并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會議提出,推進城鎮化,就要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不能像“翻燒餅”那樣,政府換一屆,規劃就換屆。“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建起來的城市,不僅要利在當代,而且要功在千秋,給后人留下值得驕傲的歷史印記,留下令世界稱羨的文明符號。” |
關鍵詞:城鎮化,河北,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