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娥帶著女兒到獻血屋做志愿服務 傳遞正能量
馬艷娥是東方明珠社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她除了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外,還是河北省志愿服務支隊石家莊大隊的一名無償獻血志愿者。5年來,她無償獻血十幾次,還加入了造血干細胞志愿者隊伍,并簽訂了遺體捐獻、眼角膜捐獻協議。 這些“義舉”在很多人看來都難以想像,她卻笑著說:我就想為社會盡一份微薄之力,為女兒傳遞一種正能量。 家中遭遇變故時得到好心人幫助,現在她用愛心回報社會 2008年起她每年無償獻全血兩次 只要周末有時間,馬艷娥就會帶著8歲的女兒馬子涵一起到省會的獻血屋做志愿服務。指導獻血者填表,做獻血知識宣傳等。 “如果有人來獻血,在填表前,我就會問他一些問題,諸如您三天內有沒有喝酒,昨天休息得好嗎,一周之內有沒有感冒發燒吃藥等,來簡單地了解獻血者的身體狀況,以保證優質血源”。記者見到馬艷娥時,她正在為參加志愿活動做準備工作。 她說,每次活動前,志愿者群里都會發布活動信息。每次參加志愿者活動,他們都要求統一著裝,穿印有“志愿者”字樣的紅色馬甲,還要配戴胸卡和服務卡,來告知大家,他們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志愿者群體。 每當提及成為河北省紅十字會志愿者的經歷,馬艷娥都非常激動。她覺得自己做得事情非常有意義,尤其是每當參加完公益活動后,她的心情都會舒暢好幾天。更為重要的是,她想為女兒傳遞一種正能量,讓女兒學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在攀談中,記者了解到,她在成為一名紅會志愿者之前,還在悄悄地做著另一件光榮的事情,那就是每年無償獻全血兩次。 “第一次獻血是2008年5月29日,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是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通過看電視、報紙了解到,汶川傷者急需用血,全國各地都在向汶川‘輸血’,雖然我不能到汶川救人,但我可以獻血救人。”馬艷娥說,她來到獻血屋,捐獻了人生中第一袋400CC的新鮮血液。 女兒說,媽媽又可以救活一個人了 那時,她被贈予了一個印有“無償獻血證”字樣的小紅本,每次獻完血,小紅本上就會留下獻血記錄。記者看到,從2008年至今,她已經無償獻血19次,全血2400CC,成分血14個治療量。 獻血第一年,女兒才3歲。慢慢地,女兒長大了,最初看到她的這個小紅本頗為好奇,總是不停地問媽媽:什么是獻血,為什么要獻血,獻出的血都給什么人……受到了媽媽的熏陶,在馬子涵的眼里,獻血光榮,獻血可以救人。此后,凡是媽媽獻完一次血,她總會自豪地說:媽媽又可以救活一個人了! 2009年,馬艷娥去獻血屋獻血時,看到旁邊有人在填寫表格,是有關志愿加入造血干細胞志愿者隊伍的申請書。她了解得知,這主要是為救助白血病患者而建立的組織。她想也沒想,就填寫了這張申請表,成為了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我的資料已經錄入了中華骨髓捐獻庫,只要有患者與我的配型成功,就能捐獻我的造血干細胞,救治一個病人了。”說這話兒時,馬艷娥很興奮。 慢慢地,她接觸了解的情況日益增多,還了解到有專門的志愿服務組織——河北省紅十字會。2010年,在接受了專業培訓,并義務服務80個小時后,她成為了河北省紅十字會志愿者。 簽訂遺體捐獻、眼角膜捐獻協議 “做紅十字會志愿者與獻血志愿者是兩碼事,前者不一定要獻血,獻血完全根據個人意愿。”馬艷娥非常樂意獻血,還獻全血和成分血。她認為,她能獻血還證明一點,那就是她身體健康。 自從加入志愿者隊伍后,她參加的活動多了,也接觸到了不少熱衷公益事業的志愿者,很多人的故事都讓她感動。“在我們志愿者隊伍中,有一對中年夫妻,他們也一起獻血、一起做無償獻血的宣傳志愿者。”馬艷娥說,他們加入志愿者隊伍,是因為其母在車禍中受重傷,正是及時輸了血,才挽回了生命。為了回報社會,他們開始無償獻血。在他們志愿者隊伍中,不乏有類似經歷的人。 馬艷娥家也曾遭遇重大變故,后來,在得到了社會和好心人的幫助下,她才有了現在的工作,她對社會和他人心存感激,便想到通過這種方式,來回報社會。2010年3月16日,她還簽訂了遺體捐獻書、眼角膜捐獻協議,希望百年之后,能將遺體捐獻給社會,做科學研究和治病救人之用。 作為一名無償獻血的志愿者,在日常的宣傳活動中,她發現人們對獻血還存在一些誤區,她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知大家獻血對身體無害。(文/圖社區記者杜慧)
|
關鍵詞:獻血,志愿服務,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