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提什么“史上最難就業季”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727萬人,比上年多出28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教育部要求,要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同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的具體辦法。(12月7日央視) “史上最”是這些年用來形容某種規模宏大事物的常用前綴,但是將其用來形容畢業生就業,很容易引發畢業生和家長的焦慮。 提什么“史上最難就業季”沒有意義,聽起來言之鑿鑿的詞匯,往往很難經得起推敲。 一問:“史上”是上溯多少年?不可能是“自古以來”,也不可能是“建國以來”,即便“改革開放以來”也是不靠譜的,即便統計出歷年數據,時代不同,類比意義也不大。所以,這個“史上”實在有限。 二問:“最難”依據何在? 2013年畢業生規模是699萬人,人數多給人的感覺就是“最難”。但僅僅比人數有意義嗎?一段時間內,畢業生規模趨勢恐怕是逐年增加的,難與不難,關鍵在于真實的就業率,而不是簡單比較畢業生人數。從各高校公布的動輒接近百分之百的就業率數據來看,完全感覺不到就業難,仿佛每年都是“史上最易就業季”。 三問:就業真的“季節分明”嗎?從開始找工作到找到工作,這個期限應該算是“就業季”,但這個季節早已不再分明。畢業生有的找工作,有的考研,還有的考公務員或出國。有的大四還沒畢業就上班了,有的頻繁換工作,何時上班的時間根本不確定,哪里還有什么明顯的“就業季”。 所以,“史上最難就業季”是個不靠譜的斷語,是不負責任的情緒化吐槽,根本當不得真。對大學生來說,不要被嚇住,關鍵是在校時弄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找準目標,努力學習有用的知識。如果在校時混日子,那么畢業后永遠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對高校來說,更不要為虛無的“史上最難就業季”推波助瀾,多教給學生一些真正有用的技能;其次是搞好畢業生的就業服務,不炮制那些自己不信也沒人信的畸高就業率數據。-貢萬軍 |
關鍵詞:就業,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