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改革先行 “文理不分科”才可行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高考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改革統一高考的重要基礎,就是統籌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基礎上,減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12月6日河北青年報02版) 文理分科始于1977年恢復高考,為了快速培養各類專業人才,高等院校開始實施分類合并,并逐步建立起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高校體制。出于滿足高校需求,高考實施文理分科。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為了分類選拔人才,同時也為了追求升學率,高中階段普遍實施文理分科。 毋庸諱言,文理分科雖能集中優勢兵力于一科,但其所造成的綜合素質較差等弊端也日益凸顯,基于此,叫停文理分科之聲不絕于耳。不過,此舉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高考人才評價機制是否能因此而發生轉變——如果大學致力于培養“專才”,何以要求高中輸送“通才”?即使高中生全部都是“通才”,日后的“專才”機制是否意味著巨大浪費? 實際上,教育部傳出取消文理分科之聲已非首次,早在2010年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后,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就表示,從制度設計角度講,文理是不分科的,“教育部歷來反對文理分科”。遺憾的是,“歷來反對文理分科”只體現在了課程設置上——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必須通過所有課程的基本測試才能畢業。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綜合類科目不僅被師生輕視,就連教材及考試難度也大相徑庭,因此使得這些科目的設置徒具象征意義。究其原因,在高考這個終極評價機制面前,“高考就是一切,一切為了高考”,師生們很容易將無關高考大局的科目當成包袱丟掉。 要想徹底解決文理分科的問題,首先應厘清“學”和“考”的關系。如果說此前的高考制度是“因考設學”的話,在社會發展日益迅速、人才需求漸趨多樣的背景中,人才培養機制能否順應時代需求“因學設考”?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細節的修補顯然于事無補。在教育資源依舊有限,而評價機制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違規逾矩往往意味著收益,辦學者怎能不或明或暗趨之若鶩?顯而易見,如果高考的人才評價取向不往多元化發展,選拔人才的方法不向多樣化方向努力,那么文理不分科,難免會讓學生壓力更大。 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高考提出的改革方向不僅有“文理不分科”,同時還有“高考科目減少”、“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而后兩部分內容是能否順利實現文理不分科的基礎。教育部積極推動改革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如何以更加細致科學的制度措施推進改革,仍是一種現實考驗。 -趙志疆 |
關鍵詞:高考方案,招生方案,文理不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