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變身“生意圈” 就像逛網上商城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一打開微信朋友圈,全都是賣貨的,從奢侈品到日化用品,應有盡有,就像逛了一次商場!”習慣沒事兒刷會兒微信的王女士無奈地說。因忍受不了被“刷屏”,她將兩個專賣高仿奢侈品的朋友拉黑。 在網絡上,“微信朋友圈賣×××,一天交易額近7萬元”、“朋友圈經營×××,月銷售額過百萬”……類似的營銷案例被瘋狂轉載。與此同時,朋友圈營銷帶來的朋友的不滿也開始扎堆出現。 熟人間做生意,誠信要求被降低了。“朋友圈”該不該變身“生意圈”?它是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調查: “朋友圈”變身“生意圈”,大多網表示厭煩 “我的微信朋友圈現在都快變成商品營銷平臺了,每天各種代購、銷售的信息越來越多。滿屏幕的商品照片,一人一天發幾十條的不在少數!”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打開微信,各種廣告都不停地往外蹦,大多都是服裝日化類的。還有兩個專門代賣高仿奢侈品的,每天都不停地大量發廣告,因忍受不了被“刷屏”,她只能將這兩個人拉黑。“這些好友絕大多數都認識,只是半生不熟的有不少。有的是初高中同學、校友,有些也只是泛泛之交。”王女士表示,她很反感“朋友圈”營銷,但又不好意思把大家都拉黑。 “我的微信有200多好友,每天都有賣東西的,而且大有越來越多的勢頭。”省會趙先生說,以前微信里偶爾出來個推銷產品的,大家覺得很新鮮,還會跟著聊兩句,后來每天有三四個賣東西的,人們也還會問兩句,現在賣東西的好友有十幾個,人們不但懶得問,還都有點煩了。 隨后,記者隨機調查了十位有微信的市民,其中9位表示自己朋友圈中有營銷好友,多則幾十人,少則一二人。7人對此表示反對,“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狀態和樂趣的,是為了聯絡感情,靠朋友賣貨賺錢很不應該。”周先生說,他尤其反感那些大量重復發布廣告的好友。不過,也有3人表示贊同。“如果好友能推薦一些靠譜又實惠的東西,不是很好嗎?省了自己篩選的麻煩。” 疑問: 誰在微信上賣東西? 小麗剛通過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賣掉了一件價值600元的高仿手提包,從中獲取提成150元。微信賣家是小麗的兼職,她只是利用空閑時間在朋友圈里給一些賣家做推廣。“成交才有提成,比例也不相同,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幾千元,一般也就是掙個零花錢。”記者調查發現,在朋友圈中推廣產品的,像小麗這樣的兼職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我的好友里賣東西的都是兼職在做,本職工作不可能丟,好多大型的網店和實體店也會樂意招一些這樣的兼職人員。也有朋友推薦我做,只是我沒有這么多空閑時間。”王女士說。 除了兼職人員,在微信上發布廣告的則是那些有實體店或網店的賣家,還有一部分沒有網店也沒有實體店,只是微店賣家。“新客戶,我都會推薦他加微信。”經營一家內衣實體店的李女士說,此外她還會使用微信功能中的“搖一搖”和“附近的人”功能來尋找客戶。“在微信上看到喜歡的東西,只需5元快遞費我們就可以送貨上門。”繼微博之后,微信平臺逐漸成為賣家進行產品推銷的平臺,還有不少用戶利用自己的人脈,在“朋友圈”中做起了各種商品代理。 探究: “朋友圈”變身“生意圈”,是發展趨勢? “我的門店只有十幾平米,但微信的傳播范圍卻是無限的,它就是我門店的一個延伸,店里二三成的客戶基本上都是它給帶來的。”一家化妝品專賣店的負責人說。業內人士表示,實體專家應該考慮,怎么跟線上營銷結合,驅動更多的人到店鋪來進行消費,這就需要社交、本地化和移動的整合,而這正是微信的特點。“朋友圈”雖然“小”,但它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搶占著消費群體。“大家基本都認識,更加信任,在交流上也更加親切,成功率比較高,基本上問價的,八成都可以成交。”小麗說。 “當然,我也有顧慮,如果認識的朋友買了不滿意的商品,就比較麻煩,還容易傷感情。”小麗說,所以,她在產品上會自己先把關,并適當把自己的提成讓利給朋友。事實上,在熟人間做生意本身就放大了誠信要求,而朋友圈營銷帶來的朋友的不滿也開始扎堆出現,多地警方在官方微博上發布提示,稱近日已發生多起利用微信詐騙的個案。 業內人士表示,在熟人間做生意也有很多副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傷感情”。而且朋友圈只能靠人工進行市場開拓和客戶服務,生意很難做大。最重要的是,微信根植在社交需求上,并不是交易需求,一旦被大量的營銷類內容充斥,微信的根基就會被動搖。(記者任國?。?/p> |
關鍵詞:朋友圈,生意圈,微信,網上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