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癌癥形勢嚴峻需社會合力 沒有健康哪有幸福
“癌癥”這個可怕的、瘟神般的字眼,每年奪走千百萬人的生命!癌癥,已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人類殺手”之一,多年來它給人們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讓人們避之不及。然而,癌癥并不是“洪水猛獸”,面對癌癥的種種威脅,或許當下最需要的是科學態度和積極應對。為此,記者日前對我省最權威的腫瘤病治療機構、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的單保恩院長進行了獨家專訪。 沒有健康哪有幸福 記者:您好院長!外面霧霾很大,在來的路上我發現戴口罩的人多了,這讓我想起今年10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的說法。您怎么看當下的大氣環境? 單保恩: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對物質致癌性的評估分為4大類,依次為第四類“不大可能對人類致癌”、第三類“無法界定是否對人類致癌”、第二類“可能或很可能對人類致癌”以及第一類“對人類致癌”。該機構先前已經將大氣污染中的一些成分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例如柴油尾氣,但這是第一次將大氣污染作為整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由此可見,大氣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險度已與煙草、紫外線和石棉等致癌物處于同一等級。 前不久,國家出臺了稱為大氣“國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了防治污染的時間表和路徑圖,在通過治理空氣污染改善國民健康方面邁出重要一步。但如何讓這些政策文字真真正正轉化為清潔的空氣、轉化為每一個人自覺內在的健康素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對于大家的日常生活,您有什么建議,如何預防肺癌? 單保恩:霧霾天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尤其要避免劇烈運動。人體的呼吸量隨著運動量的增高而加大。呼吸量大了,進入人體的有害物質自然就越多,人體受到的危害也就越大。對于肺癌,除了大氣污染,更為明確的致癌因素是吸煙。我國肺癌死亡率在過去的三十年增加了365%,這與我國的高吸煙率密切相關。吸煙指數就是指每天吸煙支數×吸煙年數,如果這個數值大于400則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對于長期生活在霧霾環境以及長期吸煙的人群,建議參加健康體檢和必要的篩查項目,例如低劑量螺旋CT檢查,早期發現肺癌。 記者: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防癌意識不斷增強,我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生活習慣。從專業角度說,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致癌促癌因素呢? 單保恩:生活中常見的與癌癥相關的不良生活習慣有吸煙酗酒、營養不均衡、肥胖、缺乏運動等,除此之外,家族史、感染、精神壓力大也是癌癥發生的危險因素。 吸煙過程中可產生40多種致癌物質,其中主要有多環芳烴類化合物、苯、砷、丙烯、煙堿、一氧化碳和煙焦油等致癌物質。85%-9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吸煙越多,患癌風險越大。吸煙不僅導致肺癌發生,還可導致口腔癌、喉癌、氣管癌、胰腺癌、胃癌、宮頸癌、膀胱癌等癌癥發病升高。20-30%的肺癌由被動吸煙引起,被動吸煙≥10年的女性,患肺癌幾率比常人高出6倍。被動吸煙對孕婦、嬰幼兒的健康尤其有害。戒煙是減少癌癥危險性的最簡單、最省錢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長期大量飲酒是導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5%的重度脂肪肝可能會轉化為肝癌。同時吸煙飲酒會產生致癌協同作用,更增加了患癌風險。 記者:除了煙酒,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單保恩:研究表明很少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癌可能性比吃水果蔬菜比較多的人高一倍。因此美國癌癥協會提出抗癌有效辦法之一是每天至少吃五種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中國居民膳食金字塔明確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此外,限制紅肉食用量,特別要少吃處理過的和高脂肪的肉類,每日食鹽量小于6克等。肥胖能改變體內激素水平,增加食道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子宮癌、腎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癥的風險。研究提示每天30分鐘的適度的體育鍛煉,每周3-4次或更多,可以減少患結腸癌和其它癌癥的幾率。研究表明,感染是癌癥的危險因素,例如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的必需因素,女性一生HPV感染幾率為80%,其中25%發生宮頸上皮內瘤變,小于1%發生宮頸癌,疫苗注射可預防HPV感染。肝炎病毒引起基因突變,直接造成肝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從而導致萎縮性胃炎,引起胃癌發生。家族病史是癌癥的危險因素,如果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過癌癥,那么就需要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做定期檢查。 沒有健康哪有幸福啊!現代人,尤其是城市里的現代人,生存與發展的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癌癥發病率增高。但無論如何,人們不應該害怕,而應采取積極的態度預防癌癥。 防控形勢嚴峻 記者:今年八九月間,衡水武強一家名叫“東北助劑化工廠”的企業,因污染造成附近四個村莊癌癥多發,而持續數日被上千村民大規模晝夜圍堵,國內多家媒體曝光了這起事件。這家2002年從遼寧沈陽遷到此地的化工企業,在經歷了11年的異地發展后,作為當地納稅大戶第一次陷入存亡危機。據說,這場污染與反污染的斗爭,最終是以村民的勝利而收場。您怎么看當下的污染致癌現象? 單保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洛克菲勒大學的一名教授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癌遺傳基因說,被醫學界普遍認同。該學說認為,每個人的正常細胞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當這些平時處于休眠狀態的原癌基因被進入人體的致癌物質激活,且得到促癌物質的催化作用,抑癌基因突變、失活時,從而引起正常細胞的癌變。 環境污染物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其中多環芳香烴類的苯并芘,為空氣污染中的主要致癌物質。工業生產過程中可排放出各種煙塵、金屬粉塵、纖維及各種化學物質,如苯并芘、氮氧化物、烴類、光化學氧化劑等。當這些化學物質通過接觸、飲食或空氣進入人體,就可誘發多種癌癥。某個地區癌癥高發是否由環境污染造成,需要科學的監測數據進行驗證。例如需要該地及周圍地區長期的癌癥發病、死亡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是否為癌癥高發地區,明確癌癥高發與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 記者: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九屆河北省腫瘤學術大會上,我們獲得一個信息是:我省約3分鐘有1人被確診為癌癥。并有數據顯示,我省食管癌、乳腺癌所占惡性腫瘤發病比重明顯高于全國水平。其中,我省登記地區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24.59/10萬。作為普通人,乍聽起來挺恐怖的。真的有這么可怕么? 單保恩:當前癌癥已成為世界最嚴重的公共問題之一。據最新統計,受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312萬,死亡病例270萬,隨著社會老齡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預計今后我國腫瘤防控形式將更加嚴峻。我省癌癥整體發病水平基本與全國持平,發病水平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齡化。當然,也不可談癌色變,根據目前研究水平,三分之一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合理治療可以治愈,另三分之一積極治療可以延長生命。 期待社會合力 記者:這些年,我省在癌癥防治方面的公眾意識如何?對于公眾而言,“早診早治”是預防癌癥的最佳良策? 單保恩: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們就已在全省率先展開多項癌癥防控工作。我們把癌癥預防分為三級,一級預防是針對發病危險因素的預防;二級預防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預防工作;三級預防則是對于已患疾病的人群,采用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我們通常所說的腫瘤預防是指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也是腫瘤的最根本預防。二級預防也稱腫瘤篩查,是指在正常健康狀況下或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有助于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腫瘤。上消化道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等多發性腫瘤的篩查值得重點關注。對于三級預防需要強調的是規范治療,不規范的治療比腫瘤本身更可怕。腫瘤的規范治療是指根據腫瘤的病理和分子水平、臨床分期和疾病進展趨勢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多學科合作制定治療方案,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順序、合理規范的治療,以達到臨床治愈或最大程度控制腫瘤的目的。 由于癌癥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在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簡稱早診早治)是最好且最有效的防癌辦法。由于癌癥的早期癥狀一般不被發現,而把癌癥延誤到中、晚期。如果早期癌癥得到治療后5年生存率高達70-95%,晚期癌癥的5年生存率僅有30%左右。我省涉縣、磁縣等地都是上消化道腫瘤高發區,多年前就開設了早診早治項目普查點,今年10月,我省又在邯鄲、邢臺和滄州等地增加了12個普查點。我院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在高發地區開展了大量工作,并且通過早診早治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當地群眾的防癌意識。 記者: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癌”信息,無論如何,都令人格外沉重。 單保恩:我們必須承認,阻擊癌癥這個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有相當的難度,但也絕非無解。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早已證實,改變影響健康的風險因素,如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鍛煉,可有效預防癌癥發生。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公眾行為危險因素的適度降低已帶來實質性的健康效益。這些經驗,對未富先病的中國,無疑是可借鑒的。 記者:作為腫瘤治療專家,您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單保恩:期待政府能像重視GDP一樣重視癌癥等慢性病防控。將癌癥防控提升為更高層級、更具權威、更有力道的公共政策,促使環保部門解決如機動車數量激增等因素而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解決“要產值不要健康”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問題;推動教育部門在學校課程中增加健康教育和促進內容;引導農業部門以健康為導向改善農業種植養殖結構;敦促財政部門增加煙草稅;扭轉重治療不重預防的現實……只有為癌癥防控營造無處不在的社會環境,才能喚醒更多民眾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摒棄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從而匯聚成更強大的社會合力。 專家簡介 單保恩,現任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院長、河北省腫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擅長腫瘤免疫學、基因診斷、抗腫瘤中藥研究和腫瘤生物治療。擔任《腫瘤基礎與臨床》雜志常務副主編,《癌變·畸變·突變》雜志常務編委、《中國免疫學雜志》、《腫瘤》、《實用腫瘤雜志》、《中華腫瘤防治雜志》、《國際腫瘤外科雜志》、《河北醫科大學學報》編委,《中國腫瘤臨床雜志》首席審稿專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6項,編寫學術著作28部。 |
關鍵詞:癌癥,社會合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