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河北蔬菜價格:菜價因冷而漲 困局如何突破
據河北省物價局統計,11月8日-14日,河北省8種大路菜平均零售價格同比上漲25.4%。 每到冬季來臨,蔬菜價格必漲,這幾乎成了一個規律。 冬季來臨、菜價上漲,不可否認有天氣因素影響,但蔬菜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中間環節名目繁多,且不斷上漲的費用,更成為菜價上漲的重要推手。如何突破這一困局呢? 把控好流通環節最重要 記者接觸、采訪的所有蔬菜進貨商、批發商,都不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主要是日益上漲的蔬菜裝箱費、裝車費、進菜批發市場收取的中介費、過磅費等費用,增加了蔬菜的成本。西紅柿還沒從地頭動身,裝菜箱(袋)的成本就有了,每斤坐地先漲一角多,人工費幾乎兩三年翻一番。 而從地頭到了批發市場內,攤位費又是一劑“催漲劑”。在中間商手中倒來倒去的過程中,攤位費“身價倍增”,租金上漲的速度已讓批發商們難以接受。菜販的攤位大多是從中間的承包商手里轉租而來,簽訂租賃合同,幾乎每次合同到期都會漲價。在石家莊的多個菜市場,不少商販都表示,不斷上漲的場地租金讓他們不堪重負,只能攤分到菜價上。 蔬菜不像其他消費品,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交給市場去調節。蔬菜是居民生活每天的必需品,讓菜價平穩是政府的基本職責。 幾年前被人們質疑的“最后一公里”身價倍增的說法就是針對流通環節的。現在,情況似乎好轉了一些,但看起來還沒有根治,政策發力的空間依然存在。這正是相關職能部門應該操心的地方。 對癥的政策為菜價“瘦身” 今年5月份,省商務廳根據河北省出臺的《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和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將開展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產品。 為減輕流通企業稅收負擔,河北省將盡快制定完善流通業稅制改革辦法,落實支持流通業發展的相關稅收政策,重點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同時開展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產品。 蔬菜經營者曉亭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在運輸蔬菜途中,基本沒有什么別的額外的費用。在批發市場,也不像過去幾年前那樣有這費那費的。只是攤位費明顯高了,他們開玩笑說:“是不是都加到攤位費里了?” 河北省還從2013年起,3年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而在2013年6月份發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其“主要目標”更加明晰:圍繞建立完善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以加強產銷銜接為重點,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優化流通鏈條和市場布局,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逐步實現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完備;農產品零售網絡全面覆蓋、分布合理;農產品物流配送渠道通暢、運營高效,切實保障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到2015年,設區市生鮮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達到30%;超市農產品直采比例達到50%以上。果蔬、水產品、肉類等三類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45%和70%以上。 業內認為,如果這些措施真正落實到位,蔬菜價格就有望平息其太大的波動。 應對措施不能只說不做 其實,類似的要求減少流通環節、降低基本環節費用的呼聲幾年來一直沒斷過,但更重要的是能夠真正付諸實施。 看看下面這些對癥下藥的“想法”有多少已經付諸了行動? 推進農場超市的對接,減少流通環節,將蔬菜生產和銷售終端對接,建立合作社和超市的合作關系。同時,推動餐飲業、加工業和流通業與蔬菜生產者間的蔬菜訂單的發展。 市場收費管理上要下功夫,真正實施優惠價格政策,扶持為廣大農產品經銷商提供更為合理健康的市場環境,嚴防“市場霸王”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 完善市場監督機制并落到實處。督促各個職能部門落實好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違法違規行為,避免不實信息或過度炒作影響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 建立和完善覆蓋蔬菜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信息監測、預警報告和發布制度,對蔬菜交易量和批發價格時事監測。以突破流通困局為重點,各方面綜合治理,才能讓蔬菜價格真實而穩定。 上述種種,真能落實下來,菜價將不再會成為居民抱怨的對象。 而據記者了解,從11月19日起,家樂福保龍倉開始在石家莊市區6家門店同時舉辦直采節活動,低價銷售白菜和大蔥。同時,直采模式讓超市直接與農村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 這種大型超市與農戶或者農村合作社合作、對接的模式,對于平衡菜價波動無疑也會有一定的作用。 菜價翹翹板如何平衡 本來約了幾次,想和采訪中提到的曉亭去一趟山東,到他幾乎每天都去的菜地現場看看是什么樣子,親身體驗一下“販菜”來回的旅途會是順利的還是坎坷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去成。 27日是石家莊近期最冷的一天,我們約好了在他的菜市場附近見面。已經接近中午,他大概怕自己說不清,又約了其他三個一樣做蔬菜生意的朋友一起和我聊。 聽慣了一套套艱澀有余、感性不足、云山霧罩的理論,再去聽一聽這些被稱為菜販子、一年四季風雪雨霜中和蔬菜打交道的他們的建議和呼聲,你會耳目一新。通過和他們坦誠的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說法其實才是最靠譜、最真實的。我們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定希望產地菜價越便宜越好,這樣他們這個中間環節就有了加價的空間,自己的利潤來得就輕易許多。而事實是,他們認為菜農才最“傷不起”,才是最應該受到保護的。 順著這個邏輯,就有了他們非常人性化的建議:政府去掉中間環節,直接補錢給菜農,鼓勵他們好好種菜,這樣城市居民才能吃到質量好、價格低的菜;政府應當出面嚴格管理攤位,突出它的公益性質,不能讓它成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作為連接農民菜地與市民餐桌的中介,在“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個兩難選擇中,他們更看重的是前者。他們愿意傾聽城市居民的抱怨,但他們更對無法掌控收益的那些菜農表示深深的同情。幾年前內蒙古西部大批土豆凍在地里、城市鄉村一起為之著急的情景還記得嗎?還有今年大量蔥爛在地里院里的鏡頭也一樣讓人揪心。菜價高,城市人可以選擇少吃幾次,而由于信息不暢通、流通成本高造成的蔬菜爛在田間地頭損失的,卻是菜農一年的汗水、辛勞和希望!傷農?傷民?政府就需要在這個艱難選擇中有所作為,在難以平衡的翹翹板上努力找到平衡。(記者 陳鷹)
|
關鍵詞:菜價,流通,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