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發現清代雍正年間古石碑 碑身雕刻蓮花圖案
近日,深澤縣乘馬村村民在清理該村一座觀音祠舊址時,發現了一座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所立的石碑。據了解,該古碑保存基本完好,碑文清晰可辨,是為紀念當年重修當地觀音祠所立。該縣文物部門認為,該石碑為研究清中期深澤縣域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據當地文物部門介紹,經測量,該石碑高168厘米、寬70厘米、厚18厘米。碑座高60厘米,碑身為青石質地,碑文共有約350多字,碑首用的是篆體,內文用的是康熙時期所產生的“館閣體”,碑身雕刻有蓮花圖案。據當地村民介紹,石碑是村民清理觀音祠舊址發現的,而觀音祠已不復存在。 記者在現場看到,古碑正面朝上躺在松土上,碑座擺放在一旁,碑體表面已被清理干凈,露出比較完整的碑文。碑文開頭是“重修觀音大士祠碑記”,結尾署“清雍正十一年”“知貴州永寧縣事王宗洛撰”、“廩膳生員馬士潤、龐汝江、龐君輔等5人會首”等字樣。細辨碑文,介紹的是清雍正十一年社會集資重修觀音祠時,時任貴州永寧縣(今四川敘永縣)知事王宗洛(深澤乘馬村人)牽頭組織重修并親自撰寫碑文,記載生員馬士潤、龐汝江、龐君輔等5人集資一事。文中對新修的觀音坐像進行了描述,有“觀音大士之蓮花座上、無相非相、溫厚慈良、狀如婦人”等語句。 查閱資料可知,深澤縣乘馬村在清代為商業重鎮,是周圍三府六縣最繁忙的水陸交通樞紐,觀音祠就建在該村西北角,緊鄰滹沱河岸。深澤縣自古有“碑越大、廟越大”的說法,從石碑的形狀和碑文依稀可推斷出當年觀音祠的規模和紅火程度,根據遺址現場測量,乘馬村觀音祠占地4畝,4間正殿,左右兩邊各有偏殿、規模較大。 年過八旬的原乘馬村村委會主任龐曉昌自從發現古碑后,幾天來一直盯守在石碑旁。他告訴記者,記得小時候和小伙伴們常常到觀音祠玩耍,但并沒有見過這塊該石碑,可以肯定不是近幾十年所埋。歷史上觀音祠香火十分旺盛,一直到建國初期,后來由于歷史原因和滹沱河改道,觀音祠逐漸衰落,最終湮沒在黃土之下,留在了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目前,該古碑已被妥善保管,等待上級文物部門的進一步鑒定。(記者任利 通訊員王月峰文/圖) |
關鍵詞:古石碑,雍正年間,清代,深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