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吃空餉”為何也成不了好員工
工作就像圍城。就在前兩天,“國考”大軍還在為“一杯清茶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體制內飯碗擠破了頭;沒過幾日,身在體制內的事業單位員工卻因為不滿自己“吃空餉”,把單位告上了法庭:來自浙江水利系統一事業單位員工李某稱,自己正常拿工資,但單位并未給其安排具體工作,甚至沒有給其相關工作賬號和進出單位文印室的門禁卡。在編上班卻無所事事,甚至一度被單位考核為“不合格”,李某一怒之下,上了法庭。 如果不深究內文,很可能會認為,這位事業單位的員工李某是反體制內“慵懶散”不良風氣的好員工。因為從人性本身來分析,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不勞而獲,身在體制內,更是深受“渾渾于廟堂,噩噩無作為”的大風氣濡染。這種情境下,事業單位員工李某還能“出淤泥而不染”,狀告讓自己吃空餉的單位,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勇于打破既有利益的有志員工嗎? 然而,新聞行文到后面卻頗有點峰回路轉的意味。原來,無所事事多年本來也可以相安無事,直到一年前,單位向李某發送聘用合同的同時,還給出了對他前一年度“考核等次為不合格”的意見,這才打破了“吃空餉”的一團和氣。李某認為,在未安排具體工作內容的情況下,單位是想通過考核不合格的手段將其解聘。也就是說,直到單位開始對“吃空餉”的行為動真格了,李某才從“幸福”的空餉中被驚醒,繼而試圖用法律手段維護早已失去的勞動權利。 撇開這件事中單位可能借用內部管理手段來邊緣化員工的情況不說,事業單位能夠讓相關崗位長達多年“無人駕駛”,把工作外包出去,能夠讓在職人員成為被養著的閑人,變成被空餉的溫水慢慢熬煮的青蛙,這本身就值得一探。 就在前幾年,媒體曾曝出,山東濟寧、浙江永康、江西新余等地查出大批在編人員“在編不在崗”,領薪卻不上班的情況,然而盡管這些崗位多年無人上班,社會卻并沒有因為這批人員的“無為”而出岔子。也就是說,這些單位的編制、崗位存在與否,起作用與否,對社會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甚至是直接歸零。如果說這類“在編不在崗”的吃空餉狀況,還是事業單位崗位閑置的極端狀況,那么大量“在編在崗”卻依然無所作為的現象,可能更是當下不少事業單位的慣常風景。比如在這起案件中,李某正是“在編在崗”卻無所事事的典型,之所以他被晾在崗位上,還依然能夠被“幸福”地養著,多年安然無恙坐吃空餉,或許正是因為事業單位形同虛設的崗位職責,可以讓一些閑人輕易過上“一杯清茶一輩子”的生活。這種養慵人閑人的用人狀況,對許多精確計算人力資源成本的企業來說,簡直不可想象。 不管是“在編不在崗”還是“在編在崗”卻依然無所事事吃空餉,需要拷問的依然是整個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崗位設置乃至人員設置的問題。如今,事業單位改革正在不斷深化推進,對事業單位的機構、崗位和人員設置的必要性,理應重新進行評估,并著手整體裁撤的規劃。該取消的就取消,該放權的就放權,該轉變的職能就要轉變,該動真格就動真格。 員工不愿無所事事“吃空餉”是好事,但這種好事千萬不要發生在事業單位改革對懶人、閑人真正“動刀子”之后,如果那個時候才想起要拒吃空餉,可成不了好員工。(評論員李妍) |
關鍵詞:吃空餉,狀告,事業單位,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