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降溫這道題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熱詞”可以做我們觀察社會的索引,當然,有的熱詞像童話里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亮一下就湮滅了,有的熱詞卻像太上老君爐里的三昧真火,有點與天地齊老的架勢。“公務員”就是后一類———凡貼著“公務員”標簽的新聞,總能被讀者從眾多新聞中抽取出來,特別一閱,閱后還多議論,成為民間輿論。 眼下這個類別中最受關注的,自然是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試。根據統計,11月24日結束的2014國家公務員招考,光通過資格審查的人數就突破了150萬,雖然最后參考的確認為111.9萬人,但57:1的平均錄用比,意味著98%的報考者要成為“炮灰”,最熱門職位的選拔,已經接近“萬里挑一”。 這千軍萬馬擠向獨木橋的場景,對我們而言早不陌生,誰身邊沒有幾個天天念叨“公考”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或者小孩呢?對公務員職位的向往,早已滲透進太多人關于社會角色與社會關系的“定位系統”中。很多人雖然憂慮、譴責這一狂熱,但卻理性地認同《現代金報》采訪中,那位連考6年的女生的觀點:“進到體制里,就不一樣了”。在生活中,公務員身份可能并非只關系“飯碗”而已,還意味著好不好找對象,能不能討得男(女)朋友父母的歡心,以及他們對兒女婚姻前景的評價……看似個人的職業選擇,實際上卻受到諸多潛在社會價值因素的左右。 這就難怪“公考熱”在媒體上被大做文章了。中新社最近援引《文匯報》的觀點說,“在許多國人眼中,國家公務員是最理想的職業”。理想在哪兒呢?因為“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發展空間大”。這看似與諸如“公務員曬菲薄工資”,或者“區長薪水買房也艱難”這樣的新聞矛盾,卻基本符合人們普遍的體驗,因而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認知。 《人民日報》11月22日“人民論壇”欄目的評論《青春更應該在奮斗中放光彩》,對如此現實的“理想”,提出質疑和批評。評論作者起筆就描寫了一種普遍但卻反常的社會現象———一些大學生畢業入職以后,“薪水越領越高,心情卻未‘水漲船高’”,原來是“覺得有競爭壓力,還不夠‘安穩’”。評論質疑說:年輕人,怎么就有一味求穩的心態呢?實際上,哪里只是“一些年輕人求穩”,他們的師兄師姐、父母長輩,不知道多少人都在拼命規勸他們:立業艱難,小心折騰,力求安穩。在種種“前車之鑒”的警示下,做出與同學同輩不同樣的選擇,恐怕不僅需要一點創業的勇氣。 《人民日報》的評論將重點放在奮斗意識的遺失上,而《新京報》的分析則側重客觀環境的比較。大篇幅的報道透露出,“公考熱”久不降溫甚至再創新高,可能是受到2014“最難就業季”的影響,因此單純用“范進中舉”來嘲諷赴考者,恐怕難收勸誡之效,因為這畢竟是眾多畢業生在職業選擇時的自然理性。 而更多的媒體,則將對“公考”的追捧與官本位思維聯系起來,一些評論還將這股潮流與上世紀80、90年代“下海潮”對比,指出“公考熱”其實反映著社會智慧資源向行政權力的過度靠攏。而這一趨勢將影響其他領域的資源配置,不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 因此,本報昨日的評論《“公考熱”退燒需打破權力紅利幻想》提出:校園“公考熱”體現出來的,“是年輕人對體制庇護的渴望,以及對權力紅利的貪戀和想象”,從根本上說,“不是年輕人的病癥,而是時代的病癥”,根治這種特權遺毒的特效藥,是“讓公務員的職責和身份回歸本位,祛除鍍在上面的權力紅利。”《華商報》也指出:如何給公考熱“退燒”?只有消除“權力的紅利”,讓公務員職位“從神壇回歸平常”。 《環球時報》何輝的評論,則強調在尊重畢業生自主選擇的同時,“多給公平機會”。評論指出,現在創業成功的成本越來越大,而風險卻日益增加,一味批評年輕人貪圖安逸是不會有積極效果的,所以還得從制度設計與社會價值取向入手。作者認為,除了制定政策鼓勵創新與創業外,還應從法律、法規等基本制度出發,改進社會公平———只有向社會提供多種公平發展的機會,才能真正破除官本位主義。 在眾多評論中,《新華每日電訊》的觀察另辟蹊徑,注意到龐大參考隊伍中,今年還有三成報名者棄考的現象,并稱之為“積極”。文章評論說,雖然棄考原因五花八門,但有一條比較重要,那就是不少報名者感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在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時段,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公務員制度改革,使得公務員的責任擔當和考評體系發生更大的調整。換言之,“公家飯碗”可能沒有過去那么好端了。這一觀點在央視對于公務員考試現場的采訪中得到了印證。面對央視記者的提問,許多參考者表達出真實的聲音:今年就業壓力比較大,為了追求穩定工作,可以參加考試試一試;但對于公務員職業前景,已經變得比以往更務實了,許多人預測,“公務員熱”可能只會再持續五六年,在此之后,一定會發生一些變化。去年,一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專業人士曾發表觀點,“當下拼命擠進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未來命運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崗工人一樣:人到中年被體制拋棄,渾身沒有一樣市場需要的技能。”央視報道中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又與這樣的觀點,有無契合呢? 而“公考”之后,我們選擇的究竟是“飯碗”還是“理想”———這也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許多人的體驗是,現行功利化教育理念,正全面剝奪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和理想空間。沒有理想引領的人,選擇隨波逐流和安穩悠閑,不是再自然不過的嗎?我們在奮斗之前,總會問自己“為什么而奮斗”,如果奮斗的種子從未在心田里播種,或許,園子里刮什么風,就會長出什么樣的花吧。 (評論員劉采萍 漫畫/王進城) |
關鍵詞:公考,降溫,公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