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醫院排行榜與醫改政策方向相背離
中國哪家醫院綜合實力最佳?患病求助哪家專科醫院最合適?由全國1579名著名專家學者參與評審的《2012年度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日前出爐,為民眾按圖索驥求醫問藥提供便利。該項評選以學科水平與科研能力為評審標準。根據榜單,北京協和醫院、川大華西醫院和解放軍總醫院位列排行榜前三。(《京華時報》11月24日) 何謂“最佳醫院”?專家看到的僅是“學科水平”與“科研能力”。不錯,像北京協和醫院,匯聚一批批技術精湛的名教授、名大夫,醫療設備先進,在醫治一些疑難病癥,的確領先其他一般的醫院,社會口碑較好,這是無可置疑的。 但在我看來,醫院沒有“最佳”,只有“更佳”——對于不同的人,其心目中的“最佳醫院”也不應相同。 譬如,對久治不愈的疑難病患者而言,選擇北京協和醫院就診或許最好。但對于更多普通病患者而言,看病方便、最便宜的醫院,就是“最佳”。在農民眼里,村頭的衛生室是“最佳”;在市民眼里,樓前的社區醫院是“最佳”;相對于個別習慣“小病大看”,動輒開大處方、“過度檢查”的醫院,有良好醫德、不坑蒙拐騙的醫院是“最佳”;相對于“掛號難、看病貴”的醫院,就診渠道通暢、看病不貴的醫院是“最佳”……協和再好,與相隔幾百、數千公里的“我”無關;更何況,在協和,每天“云集”來自全國的病號,掛號、診病、拿藥、住院……哪一步都得坐等排隊,整個診病過程像“打仗”,走每一步對求醫者來說都未必輕松,遑論“最佳”? 有位省級醫院的科室主任曾對我說:“像感冒、發燒、腹瀉等病癥,到社區醫院看病,和到大醫院看病沒有區別。像有些普通病癥,到大醫院看病,和到中小醫院看病區別不大;即便在同一家醫院,找專家診斷和普通醫生診斷,區別也不大。因為現在的醫生都是科班出身,診斷普通病情,水平差不多。除非病人患有疑難病癥。” 這位醫生其實道出一個實情:對患者而言,去哪家醫院就診,就近、方便、能治好病的醫院,就是“最佳醫院”,而不應只是像北京協和之類大醫院。 但現實卻是,太多的病人迷信大醫院,迷信專家,不管大病小病,都云集大醫院,連感冒發燒也掛專家號。于是便出現了一個“奇觀”——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尤其是社區醫院,卻門可羅雀。數據表明,就醫者80%集中在大醫院,僅有20%在基層醫院。協和醫院統計的數據顯示,每天門診量的近一半,是理論上可以在縣級醫院、社區醫院解決的“小病”。 “小病‘下沉’到小醫院診治,大病向大醫院匯集”,這才是病患者就診的有序流動。當前,社會輿論正確的路徑在于:引導更多的患者在基層就診,不要動輒蜂擁大醫院“招堵”,而這份所謂的“最佳”醫院排行榜意欲何為呢?或許,這份排行榜的出籠,其初衷在于方便老百姓找到好醫院,少走彎路,康復更快,但在現實中,卻與我國醫改政策方向相背離,這對民眾也是一種誤導——如果患者“按圖索驥”,一些大醫院豈不更忙,愈加不堪重負? |
關鍵詞:最佳醫院,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