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愛心溫暖這個冬季 閑置干凈冬衣送山村人民
11月22日,由燕趙都市報和北國人百集團聯合舉辦的第十屆“愛心捐助進社區”活動正式開啟了社區募捐活動,活動第一站走進了省會紫荊家園、高柱小區、秋景怡園西區、榮昌花園西區和盛世長安小區,收集居民的捐贈物品。募捐活動得到了各社區居委會和物業公司的大力支持,小區居民紛紛將家里閑置的干凈冬衣拿出來送給山村人民。石家莊公交總公司1路車隊和41路車隊義務提供了運輸車輛,將市民們的愛心捐助匯集到一起。 盛世長安小區: “今天捐的不夠,明天我跟你們到其他小區接著捐” 第十屆愛心捐助進社區活動11月22日開始第一站,盛世長安小區作為第一站中的一個捐助點,小區居委會和物業公司對此非常重視,提前一個星期就開始準備。記者第一次和躍進街道辦事處取得聯系,表示想在轄區內組織一場活動后,躍進街道團工委便積極幫助聯系,很快便確定了盛世長安小區作為第一天的捐助點。 22日上午10點鐘,記者和北國超市益中店的工作人員來到盛世長安小區,小區的物業公司立即安排專人幫忙搬來桌椅板凳布置活動現場。 捐助點布置妥當不久,小區居民朱大姐便提著一大包衣服來到捐助點。“前天的報紙上登了說今天要來咱們小區,我提前就把家里的干凈毛衣毛褲收拾出來了。”朱大姐來到捐助點,邊說邊將裝滿冬衣的提包放下。 11點,居民趙女士一手拿著捐贈物品一手抱著小寶寶來到捐助現場。“我昨天就整理好要捐贈的衣服了,就等著今天的活動開始呢。”趙女士共捐出8件衣物,既有皮衣、棉衣又有毛衣等。 中午時分,小學生胡郝天放學回家后跟媽媽一起收拾衣服送到了捐助點。“叔叔阿姨,這是我們家的衣服,也沒有數多少件,一共有三大包。”胡郝天跟準備登記的志愿者說。 下午兩點多鐘,市民趙女士帶著孩子送來了一包衣服。“之前我沒有留意,中午才看到募捐活動現場,明天你們還來嗎?我回家再好好收拾收拾。”當記者告訴趙女士,在盛世長安小區的捐助活動只有一天時間,明天將到其他的小區時,趙女士追問道,“你們明天都去哪些小區啊?”當聽說有鐵路16宿舍時,她高興地說,“太好了,那明天我再拿些棉衣物給你們送過去。” 秋景怡園小區: 嶄新的羽絨服帶著吊牌就捐了出來 秋景怡園小區是愛心捐助進社區活動第一站的另一個捐助點22日上午9點多,小區物業的工作人員便將活動地點布置妥當。隨后,本報記者一行懸掛起宣傳條幅。就在此時,一輛轎車停在了捐助點前,從車上下來一位年輕的姑娘。“可找到你們了,我一開始來這里沒看到你們,以為在東邊那個門,就開車到了那邊,發現也沒有。又繞了一大圈回到這里才看到原來捐助活動在這里舉行。”這位姑娘名叫侯丹丹,家住東北二環外的觀天下小區,是我們愛心捐助活動的忠實擁護者。去年她就和她的姐妹一起開著車跑到電廠宿舍送衣物,今年她從《燕趙都市報》上看到在秋景怡園小區有捐助點,就提前準備好了要捐的衣物,一大早就送了過來。 和侯丹丹一樣,很多熱心居民都送來了收拾好的干凈冬衣。居民何大媽不但送來了4件棉大衣,還將一件多年來自己都舍不得穿的嶄新呢子大衣也捐了出來。小區居民侯大媽和張大媽今年都已經80歲高齡,她們兩次從家里拿來衣物送到捐助點。“山溝溝里的人們生活不容易,咱們力所能及地多給他們一些幫助是應該的。”76歲的言大媽看到活動現場展板上介紹的大山深處村民生活困苦,便將一件沒有摘掉吊牌,嶄新的羽絨服捐了出來;小區的田阿姨也將自己家一件全新的棉服捐了出來。 高柱新村: 愛心大姐崴了腳仍不忘捐贈 “我這腳崴了,搬不動,你們能到家里幫我搬一下要捐贈的東西嗎?”22日,在高柱新村,小區居民崔女士一瘸一拐地來到募捐現場跟志愿者說道,她家里有兩臺電飯煲,還有錄音機和VCD,都想捐給山村里沒有電器的家庭。崔女士高訴記者,她本來能拎著這幾樣電器直接送到小廣場的,但是腳崴了,走路實在不方便。得知情況后,記者跟隨崔女士來到她家,崔女士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電飯煲。“這都是新的,還沒用過。”崔女士說,現在電器類的產品更新比較快,家里買了電飯煲,結果早已經有更方便的電磁爐了,于是就一直沒用。“閑著也是閑著,就捐了吧。” 崔女士打開電飯煲,記者看到,內包裝都還沒有拆掉,商標都還掛著。崔女士告訴記者,此前她也經常參加一些愛心活動,給山里的貧困家庭送過一些電器,做過志愿者,如果不是這次腳崴了,她還想跟車一起去山里,一起去看望那些孤苦的老人。“我們現在省會條件好了,但身邊還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也要盡自己一份力去幫助她們。”崔女士說。 在募捐過程中,許多村民都不止一次到募捐點送衣服。居民李彥芬在活動開始之前就到小廣場跑了兩次,活動開始后又來了兩次。“我不知道活動具體幾點開始,就多跑幾次唄,就當鍛煉身體了。”李彥芬笑著說,家中自己的棉服和女兒的棉服有很多,很多已經不怎么穿,一直放在柜子里,這次就能派上用場了。 小區居民趙艷敏則讓丈夫開著車把衣服送到了小廣場,“昨天中午就收拾出來了,把家門口都堵滿了。”趙艷敏說,這些衣服中有孩子的,也有她和丈夫的,都清洗干凈后才送過來,希望能通過本報的愛心捐助進社區活動給山區的父老送去一份溫暖。 紫荊家園: 年過八旬的老人拿著衣物蹣跚走向捐助點 初冬的寒意絲毫沒有影響小區居民奉獻愛心的熱情。在紫荊家園小區,本報第十屆“愛心捐助進社區”活動現場一派火熱場景,愛心居民紛紛將家的棉被、毛毯、衣物以及小孩衣服、玩具拿出來捐助給山區人民,有的居民不僅捐物還捐款。短短五個小時的捐助時間,活動現場便收到愛心人士的捐助物品上百件。 活動一開始,小區居民劉女士就來到了活動地點,她一手抱著一周大的孩子,另一只手提著個大袋子,里面裝滿了嬰兒衣服。“前些天就看到了有人在小區里張貼宣傳紙,我平時看孩子也沒時間讀報紙,恰巧那天看見了,這不,趕緊把孩子穿小的衣服都捐出來。” 中午12點左右,一位女士抱著孩子從小區里走出來,手里拿著一個毛絨玩具放到了捐助桌上。“剛回到家找了半天也沒什么能捐的了,我的好多衣服都在老家,就給山區的孩子們捐個玩具吧。”記者看到,劉女士捐的毛絨玩具還很新,懷里的孩子一直盯著玩具看,有點舍不得。 中午時分,小區門口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一位剛從外面回來的中年女士看到本報的愛心捐助活動宣傳后,便上前告訴工作人員,“我也回去找幾件衣服,為咱們山區人民送些溫暖,你們一定要等著我。”說罷便快步離去,不到十分鐘,這位女士便手提一個大包回到捐助現場,里面大約裝了四五件大衣。 把衣服放到桌子以后,這位女士又從兜里掏了200元錢。“現在自家的生活條件稍微好些,一想到山區的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就覺得很心酸。錢也不多,表達個心意吧。”記者詢問她的姓名這位女士不肯說,在記者的再三要求下,最后她在本子上寫下了自己丈夫的名字“王志忠”。 隨后,一位八旬老人蹣跚地向捐助桌走來,老人手里拿著三件毛衣。“昨天從《燕趙都市報》上看到有捐贈活動,我也沒什么衣服,但又想出一份力,就把當年朋友給我親手織的毛衣拿了出來,也算是我的心意吧。希望能夠送給那些最需要的人一些幫助。” 經過交談記者得知,這位老人叫王淑蘭,已經年過八旬,剛搬到該小區的。老人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平時很少出門,聽說小區門口有捐助活動便急著趕了過來。 榮昌西花園小區: 村民搬來了洗衣機和電視機 “我們這兒都快忙不過來了!”11月22日上午9點剛過,榮昌西花園小區募捐點的志愿者馬月紅就趕過來告訴記者,原本募捐活動定在上午10點開始,但很多居民早早就把東西放到了小區門口的小廣場邊,這讓她有些措手不及,連登記帶整理,有些忙不過來。 22日上午十點半,在榮昌西花園小區小廣場邊上,捐助的衣服就堆成了一座小山,這里面除了嶄新的棉衣棉被外,還有小區居民送來的一些家用電器。“本來只是想收點小電器,沒想到有一位大姐把家里的洗衣機都搬過來了。”志愿者馬月紅指著旁邊的洗衣機說,這位居民本來家中一直用這臺洗衣機,后來覺得容量小了,滿足不了需要,就添置了臺新的,原來的卻沒舍得處理,正好看到募捐活動的海報,就送了過來。記者看到,這臺單滾筒洗衣機有七成新,主人平時應該很是愛惜,外面擦得干干凈凈,保養得很好。 在記者走訪過的山村中,許多家庭都沒有幾件電器,個別的除了電燈外就沒有其他用電的設備。得知這些情況,一位居民把家中一臺彩色電視機捐了出來。“咱現在都有電視看,可有的地方電燈都舍不得用。”這位居民告訴記者,家里有了兩臺電視機,他帶來的這臺小一點,平時看得比較少,也能正??础_@位居民說,對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來說,很多人都用起了電腦,而山區居民和外界溝通的渠道還是主要依靠電視,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和新鮮事,這對村里的人來說用處更大。 今年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榮昌西花園居民劉一姐拿來了一件特殊的物品———羊絨褥子,說要給村里的老人御寒。說起這條羊絨褥子,背后還有一段故事。劉一姐告訴記者,在住進樓房前,她給生產隊喂豬,那時候冬天很冷,也沒有多少衣裳穿,每次出門都凍得縮手縮腳,他的老伴看在眼中,疼在心中,就背著她跑了老遠的路到正定給她買了件羊絨衫。“那時候家里生活不寬裕,這件羊絨衫也算得上是一筆大開銷,我不免有些心疼,但還是穿在了身上,結果一看,衣服小了。我老伴也看見了,二話沒說,又跑了趟正定買了第二件。”劉一姐笑著說,因為老是干粗活,一直也沒舍得穿。到最后就直接拆了改成了羊絨褥,還沒怎么用家里就安上了暖氣,這件特殊的禮物就一直擱在了柜子里。“現在搬到樓上住,就更用不著了,我尋思著還是捐了吧,我知道村里比市里冷多了。”劉一姐說。 當天的活動結束后,省會公交公司一車隊的志愿車輛趕到小區,把愛心衣物裝車,有好幾次要關上車門離開時,都因為居民送來的衣物又開門迎接,如此反復多次。最后成袋的衣服幾乎裝了半輛公交車。 |
關鍵詞:愛心,溫暖,冬衣,山村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