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素質教育 不能“各自表述”
據悉,廣東惠州南山學校今年9月起試行“小學部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方案”。20日,該校二年級學生參加期中考試,考試項目包括站姿、坐姿、上下樓梯等。為考核站姿,老師把空碗放在學生頭頂,倒數10秒,空碗落地的要被扣分。(21日《南方都市報》) 關于“素質教育”,雖有同一個概念,卻已陷入“各自表述”的困境。在惠州南山小學,“行為習慣”乃至“頂碗十秒”的技能,都被視為素質考核的一環。但在更多人看來,該做法無疑有劍走偏鋒、離題萬里之嫌,南山小學的創舉,最終被奚落得遍體鱗傷。而這,恰是最詭異之處:誰也無法精準厘清素質教育為何物的前提下,卻有太多人急不可耐地斷言,哪些新嘗試與“素質”無關。 包括“頂碗”在內,所謂行為習慣培養,到底算不算素質教育?這本是一個有待細致分析的嚴肅命題,但在現實輿論場內,卻被演繹成一道非對即錯的簡單判斷題。太多圍觀者急急給出了蓋棺定論式的評斷——諸如“簡直惡搞”、“像演雜技”一類的說法鋪天蓋地。很遺憾,這種情緒化、主觀化的話語方式,在迅速表明立場之外,并未給出完整的、有邏輯的論證鏈條。 所以,當我們談及“素質教育”,至少應該保持起碼的耐心與智識。以“頂碗考試”為例,其到底是好是壞或許并無想像中那般顯而易見。一方面,該做法旨在讓學生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保持更健康的站姿與身型。從效用角度看,可謂好處多多;但另一方面,“頂碗十秒”等要求,所奉行的仍舊是某種馴化教育的思路,且其“手段設計”本身也未必科學。既然如此,又怎談得上是“素質教育”呢? 南山小學的課改試驗遭遇漫天非議,根本原因還在于,全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外延,缺乏一個清晰、準確的界定。在此語境內,不少學校本著摸石頭過河的心態先行先試,而公眾則是以一種想當然、下意識的心態,來圍觀、解讀、評判各種新動向……尤為遺憾的是,各地針對“素質教育”的零星試驗所產生的正負經驗,并未被有序繼承和系統歸納。其結果是,后來者總是擺出一副從頭出發的探索姿態,來重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卻不管它正確抑或錯誤。 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詞流行久矣,只可惜未能就此形成一套明確的顯學。最終,一次次以素質教育為名的粗糙討論,因其無法積淀成熟的、令人信服見解,只能無奈淪為轉瞬即逝的口水風波。 -蔣璟璟 |
關鍵詞:素質教育,綜合素質,考核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