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過剩:市場之手能否給產能“消腫”?
在采訪過程中,“產能過剩”的存在已經是業內共識,但是如何解決,則是各有說法,難以統一。畢竟,這已是一個困擾我省經濟多年的痼疾,“好上不好壓”才導致了全國性的產能過剩問題。好在,對于這一難題的求解,業界已達成共識———是時候相信并釋放市場的力量了。 放下GDP增長率包袱 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開始遏制鋼鐵和水泥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是未能阻止其快速擴張的勢頭。在采訪中,一位專家指出,只要以GDP的增長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主導因素,產能過剩就難以根除,因為這種GDP情結最直接導致的就是投資沖動。 以河北省的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能為例。2006年至今年8月份,某鋼鐵大市淘汰煉鐵產能和煉鋼產能均超過2000萬噸,然而,他們的鋼鐵產量仍在增長,2012年全市粗鋼產量同比增加了2.09%。 早在2009年底,河北省建材工業協會就已確定水泥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有關專家預言:3年之后,我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將會很嚴重。 同期,我省共有28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投產,另外還有數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已備案。省建材工業協會秘書長彭擁軍說:“如果全部項目投產,我省僅浮法玻璃生產能力就超過1億重量箱,因此我省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也不能再上了。” 然而,3年后,我省僅沙河市就年產平板玻璃1.2億重量箱,仍難避免“邊壓邊長”的怪圈。 河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曾表示,四大原因相互勾連共同作用造成了產能過剩難以消解:一個是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妨礙化解,一個是過低的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鼓勵過剩,一個是消費者分層支持低價低質的產品,一個是唯GDP的政績觀保護過剩。 事實上,放下GDP增長率包袱,是我省今年在發展思路上的一個重大轉向。今年9月份召開省委常委會專題民主生活會以來,我省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河北時的重要指示作為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的行動指南,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放下了GDP增長率包袱,消除了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的糾結,強化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決心把精力放在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 關系河北未來命運 業內專家表示,化解過剩產能關系河北經濟未來的命運。 我省傳統產業占全省工業比重為85%,鋼鐵、石化、建材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1.6%,資源型重化工業特征明顯,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增長模式。 薛維君表示,這種模式引發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造成我省結構調整面臨許多阻力。多年來,我省產業結構一直在原有老路上不斷重復積累。在這種情況下,不完成根本性的思路設計來實現轉型,難免會陷入找不著出路的“僵局”。 而且,“產能過剩拖下去的結果可能導致各種矛盾越來越集中。”省社科院經濟教研室主任劉來福說。 以產量與利潤的矛盾為例,在鋼鐵行業已經有了突出表現。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宋繼軍說,在我省粗鋼產量大幅上升的同時,行業利潤水平全面下降,這種趨勢從2009年持續至今。 邢臺德龍鋼鐵董事長丁立國曾公開表示,短短幾年間,德龍鋼鐵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幾年前一噸鋼能賺幾百塊錢,現在一噸鋼只賺幾毛錢。” 說到鋼鐵行業產能和利潤倒掛的原因,宋繼軍認為:第一,過于重視粗鋼產量增長,而忽視了發展深加工;第二,近幾年盲目擴張規模,而忽視了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強化;第三,在戰略轉型升級中,大多數企業還未能探索出有效的管理模式;第四,民營鋼企的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發展緩慢,拖了河北鋼鐵行業發展的后腿。 釋放市場的力量 《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長效機制。也就是說,長期難以解決的產能過剩問題,今后要交由市場去解決。 這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使政府逐步退出市場。 在我省產能過剩集中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也是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而介入較深的行業。河北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嵐說,在有些地方,為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政府會出臺各種措施,給企業搞“人工呼吸”、打“強心針”。 這種情況并非我省獨有,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然而,鑒于我省過重的產業結構,以及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在我省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我省所要面臨的構建市場主導的過剩產能退出機制,其困難程度也幾乎是全國獨有。 在《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中,就有6000萬噸落在河北這個“鋼鐵第一大省”。船大難調頭,我省面臨的任務之艱難可以想見。 業內專家表示,真正讓市場的力量唱主角,要與諸多領域改革結合在一起。不但要逐漸將政府權力撤出市場,還要加強投資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和財政改革,一系列的改革都要建立起來,才能做到更加市場化。 政府則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撤出市場的同時,還要打破多年來束縛市場機制的桎梏,暢通資本的流通渠道。(記者付薇) |
關鍵詞:產能過剩,化解,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