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地熱供暖尾水巨量流失 呼吁給后代留口熱水
近日,有讀者反映,棗強縣大營鎮東張米村村北一新建小區,今冬采用地熱供暖,而經過循環后的地熱尾水全部外排到了溝渠。記者在衡水國土資源局了解到,衡水共有160多眼地熱井,絕大多數不能將地熱尾水“回灌”,每年取暖期有近千萬噸深層地熱水流失。 報料: 小區地熱水不斷外排 近日,一位讀者向本報反映,棗強縣大營鎮東張米村村北的一個新建小區,今冬采暖方式是地熱采暖,經過循環散熱的地熱尾水沒有回灌到地下,而是外排到了小區外的溝渠里。 18日下午,記者找到了這位讀者反映的小區。小區的西側,有一處地熱井正在運行,在地熱井西面的一根管道,不斷流出熱水,順著溝渠流走。小區物業一位工作人員說,管道排出的水便是經過循環后的地熱尾水。 給本報報料的讀者說,小區的地熱井,按抽水量每小時20噸計算,每天也得外排上百噸的地熱尾水,供暖期按100天計算,就有幾百噸的深層地熱水被外排。這位讀者認為,地熱資源屬不可再生資源,如此排放,大大浪費了寶貴的地熱資源。 據了解,外排地熱水除浪費外,深層地熱水礦化度極高且含有大量氯化物、硫酸鹽等物質,地熱廢水絕大部分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外排,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采用地熱方式供暖的小區,在衡水多個縣市區普遍存在,對地熱尾水的處理方式也多數為外排。 現狀: 160多眼地熱井多未回灌 地熱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蘊藏在地殼內部或者溢出地表,達到國家規定的25℃以上溫度,以水和巖石等為載體的熱能資源。目前,對地熱資源開采利用的用途,多為取暖或溫泉洗浴。 記者在衡水市國土資源局地礦科了解到,該市地熱資源相對豐富,地熱資源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目前,該市開發利用的地熱井共有160多眼。 地礦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河北省地熱資源管理條例》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規定,在適合回灌的地熱田內開采地熱資源,采礦權人應當制定回灌方案。在不適合回灌的地熱田內開采地熱資源,采礦權人應當對地熱尾水進行處理,經具有相應資質的部門檢測,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后,方可排放。 地礦科科長牟寶新坦言,由于人們對地熱資源保護認識不足,在160多眼地熱井中,對地熱尾水的處理方式多為外排。 那為什么用熱單位不進行回灌?牟寶新說,除了成本增加一倍多外,國家也并未出臺政策,要求用熱單位必須建回灌井,這也使一些用熱單位放棄了對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呼吁: 給子孫后代留口熱水 地熱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過量開采或開發利用方式不對,就可能會造成資源條件惡化及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衡水地熱資源開采現狀,原河北省地熱開發研究所回灌研究室主任劉金生算了一筆賬,按照一眼地熱井每小時抽水量30噸計算,整個取暖期將外排86400噸地熱尾水,160個地熱井便流失13824000噸,相當于近1/13個衡水湖的蓄水量。 如何保護性開發地熱資源,劉金生說,地熱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利用科學手段將熱尾水進行回灌,循環利用,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否則便是在搶奪子孫后代的資源。牟寶新表示,國土部門除加大監管力度,要求新建地熱井必須建設回灌井外,如何讓地熱尾水變廢為寶,不讓這些來之不易的地熱水白白外排,他們也在積極探索,不過,現在這仍是個難題。 |
關鍵詞:地熱,尾水,流失,衡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