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向1.4萬重度肢殘人員發放輪椅
11月15日,在沙河市人民公園廣場,邢臺市殘聯舉行輪椅全覆蓋發放儀式,鄭重宣布向全市1.4萬多重度下肢殘疾人員發放輪椅,現場30名殘疾人坐上了他們心儀的新輪椅,快樂地在廣場轉起了圈。 籌資560萬創建“輪椅全覆蓋” 據了解,邢臺市有近50萬殘疾人,肢體殘疾人員就有15萬人,其中下肢重度殘疾者占到十分之一。他們家庭極其困難,有的甚至是夫婦均為殘疾人,尤其是下肢重度殘疾者,有的長年臥病在床,需要專人照顧,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他們有的幾年甚或十幾年沒有出過家門,渴望多看看外面的人和事,過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為此,2007年,該市籌措資金近200萬元為400多需要安裝假肢的殘疾人實現了夙愿,當時被稱“開創了零缺肢市”。可仍有更多的不能站起來的殘疾人需要關懷和幫助,要達到這些下肢重度殘疾人的愿望,需要更大的工作魄力去“啃硬骨頭”。 邢臺市殘聯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多方籌資560萬元,準備為全市1.4萬多重度下肢殘疾人員發放輪椅。為了今年年底前完成這項工作,市殘聯還向各縣級殘聯下達任務,層層落實,輪椅發放按照優先發給有殘疾證的人員,其次為家庭貧困的殘疾人,最后是切實需要照顧的人員,層次分明,責任清晰,從組織上保證了“輪椅全覆蓋”的順利達成。 1.4萬肢殘人員有了“腳” 在發放現場,沙河市橋西辦事處曹二村、49歲的殘疾人李照平激情發言說:“這次給我們配發的不是輪椅,而是贈予了我們一雙腳,我們將告別久臥的床鋪去迎接嶄新的未來。” 李照平告訴記者,自己從小患上了小兒麻痹,幾十年來,生活的艱辛,磨礪了他自強不息的性格。他家是干木匠的,有一次刨木頭時,由于腿使不上勁,失去平衡,把左手手腕弄了一個大口,家里便不讓他干這一行了。后來他到技校學習維修,但擺攤后發現太難,沒人相信他,他就從免費開始給人修,“修好了你就給我傳個名”,當時,沒有任何收入,只能靠老人給他送面條或者啃饅頭度日。回憶起那段經歷,李照平禁不住淚光閃動。 他說,以前他們就是家庭的負累,日常一切都需要人照顧,早就夢想擁有一輛輪椅,可靠自身的能力很難實現。現在,他興奮呼吁說:“殘疾不等于殘廢,殘疾人不應甘心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有了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一定可以創造財富,和正常人一樣共奔小康社會!” 同樣,讓人能感受到欣喜的還有沙河市田村79歲的老人孔令彬,38年前因為車禍致殘的他,只能靠雙拐下地。由于年事已高,他沒有去輪椅發放現場,殘聯的人和愛心志愿者把嶄新的輪椅送到他家時,老人樂開了花,急不可耐地坐進輪椅里,到胡同外面去遛遛。他說,有了這玩意,比他拄拐30多年來任何一次,走得都遠。 自強才是殘疾人的出路 沙河市田村的下肢殘疾人孔振芳被大家稱為殘疾人自強致富的典型。他從小爬著上學,1996年自己開的小飯館被洪水沖得蕩然無存,他并沒氣餒,沒向政府要一分錢,自己重打鑼再開張,如今自己蓋的三層樓全部出租出去,自己還經營一家超市,早已衣食無憂。 他說殘疾人要活得有尊嚴,重要的是要自強,還要互相幫扶。他記得雙雙殘疾的陳少英夫婦,拉扯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有一次,因為拿不出上中學的大孩子幾百元的生活費,一家人抱在一起哭,給孔振芳打電話,他二話沒說,馬上送了過去。從此,他很關注這一家,只要有困難,他第一個伸出援手。他指著身邊的一個左手殘疾的漢子說,這也是我徒弟,如今小飯館開得也很紅火。 邢臺市殘聯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建波向記者介紹,邢臺市殘聯工作一直具有開創性,2007年創建“零缺肢市”,接著,又對區域內白內障患者實行免費救治,今年提出“輪椅全覆蓋”,就是為了更多地關愛殘疾人。他說,除了單純資助殘疾人外,他們注重培訓和安排殘疾人就業,各縣都設有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有的和企業合作,安置殘疾人就業開展得很不錯。從悲觀中走出來,“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正成為新時代殘疾人砥礪的誓言,他們正鼓足勇氣,吹響開創美好生活的號角。(記者 張偉亞) |
關鍵詞:發放,輪椅,殘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