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墊奶奶”正在給高校和學生上課
75歲老人張素婷,在河北師大老校區做了20多年縫縫補補的活計,師大搬到新校區后又來到新校區擺攤賣鞋墊。關于她的文章在師大學子們的網絡空間內被轉發了800多次,許多學生留言稱要去照顧奶奶的生意。然而師大學生向媒體求助稱,“鞋墊奶奶”疑遭學校驅趕。河北師大保衛處工作人員稱,他們都是按照學校的規定來辦事,“這也是為了維護學校安全、整潔的環境,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本報昨日報道) 都說大學是傳道授業的知識殿堂,然而,“鞋墊奶奶”正在給高校和學生上一課,這是關于寬容與開放不同認知的一課,是現代文明與陳舊思維沖突的一課,是從書本所言到現實所執的一課。我們常說,學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課堂。意思是,現代教育體制下,學校對于學生人格的形成、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塑造,具有近乎壓倒性的權重。如果學校自身都處于一個權利缺失、“靈魂備受煎熬”的制度環境,那么,其在教學過程中將帶給學生怎樣的影響,基本上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鞋墊奶奶”的遭遇中,我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紅線。一種是學校所樹立的管理紅線,簡而言之就是要大一統的光鮮亮麗,在日益增多高聳堂皇的教學樓之外,還對“校容”有著更為苛刻的訴求,以至于要驅趕“鞋墊奶奶”。另一種則是學生所樹立的人文紅線,他們尊敬熱愛猶如祖母般可親的“鞋墊奶奶”,不希望諾大校園容不下“鞋墊奶奶”的一個小攤。 必須承認,“鞋墊奶奶”的遭遇,何嘗不是當下社會民眾個體的縮影。“鞋墊奶奶”的存在被學校認為是擾亂了管理秩序,學校巡管的所謂執法,遭到了學生的抵制,又仿如城管在民眾中的形象困境。如果放大來看,學校與學生之間圍繞“鞋墊奶奶”的矛盾,在于兩者之間對于以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準則為標準,有著明顯差異化的認知,學生認為學校所制定的各種制度,應以接受主體,無論是學生還是“鞋墊奶奶”的自愿和擴展其權利為原則,而不得侵犯其正當權益和意志。而不少學校的管理文化中,包含著濃厚的威權基因,這種文化基因也使得很多高校管理者形成了強烈的、自覺不自覺的強制型人格特點,以為只要自己用意良好,就有權強迫他人。這在以教導學生為目的的學校,比例更是超出一般的社會群體。可是,對一個和自身職業關聯度如此密切的議題,學校抱以如此態度,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學生們之所以對“鞋墊奶奶”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在于感同身受,自己何嘗不曾在學習生活中,有過類似的遭遇?焦點其實并不是計較于是否允許“鞋墊奶奶”擺攤,而是關注當下中國教育究竟要把這些學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要提供給學子對現代文明怎樣的觀點與行為。“鞋墊奶奶”正在給高校和學生上一課,學生們不僅要保護“鞋墊奶奶”,同時也是在捍衛自身對于權利和尊嚴的社會道德感。他們將在這一課中,尋求學校能真正包容以人為本,以愛和關懷為主的氛圍,這種可貴的經驗和認知,將伴隨著他們走向未來的社會。而學校則要清醒反省,如果權力自負的感覺爆棚,而不懂得尊重他人權利,恰恰是一個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強制走向自由與寬容的大敵。這也是在傳統文化下長大的很多人,特別是身負教導、教育他人之責的為人師們、為高校管理者們,需要格外警惕的。(畢舸) |
關鍵詞:鞋墊奶奶,高校,擺攤 |